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提出“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我们抽象出来的“名”所指向的事物和那个本体的“名”所指向的事物不是等同的。第二章老子则用“美和善”这两个具体的“名”来举例阐发“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思想内涵,并提出无为的主张。
01
美善是有名的产物。人们追求的美、善,并不是永恒的美善,只能是主观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标准都不一样。情人眼里出西施。美善并没有一个在时空上统一和唯一的标准,人类心目中的主观标准是不客观的。如果执着于所谓的美善,往往导致行为的扭曲。
为什么东西方之间会有那么多争议,他们认为自己掌握了“恒名”,具体的我就不说了,大家懂的。
美善就是老子在第一章所谓的“欲”之一,为了美善,而为美、为善,夹杂着个人的欲望,怎么还可能是真正的美和善呢?我们在理解美善的概念时,潜意识里面一定是儒家的伦理内涵所左右的,这是我们在读老子道德经时一定要保持警惕的。
老子反对刻意追求所谓的美善,顺应自然就是美,就是善。所以下文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无为”的思想,圣人不会被外化的美善牵着鼻子走。东施效颦贻笑大方,楚王好细腰民多饿死,可为反证。
我们可以这样近似地去理解,老子崇尚的是那无名的美善,批评的是那有名的美善。
美善,实际上讲价值取向,所以又引出圣人教化的问题,老子主张行不言之教,不要刻意引导,这是教化上的无为。老子所谓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干,而是指不把自己的意志和价值观强加给被教化的人。
从道的层面讲,有无相生。在现实生活中,美恶、善和不善都是相依相生的,是一体的,是相互转化的,正如难易、高下、长短、音声、先后都是相对的概念,不是绝对的概念。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美善、难易、长短、高下、先后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要执着。
不要刻意做一些事,去达成社会标准界定的美善。社会给于你荣誉,自己不要居功,做应该做的事,不要在乎外在的功过评价。
02
现在,我再从文本来看一下。
王弼注本: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帛书(校勘本):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很明显,王弼注本为了使文句优美整齐,修改了很多地方,特别是把“也”字都删除了,而在古文里,“也”这个字对我们理解领会文章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个明显的不同,帛书本没有“生而不有”这句话,这在其他许多版本里都得到验证,是王弼自己加上去的,或者是后人误将批注当作了正文。
第三,帛书本“恒也”一句,王弼注本没有。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它们都是一体的,是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永恒的。老子的这一断语非常重要。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知:识别,区别 ,就是对美善的分别心。帛书甲本没有“之”字,知美、为美,语义很清楚,乙本有“之”字,往也。刻意为了心中的美、心中的善,为了这个标准,手段很容易被扭曲。《管子-枢言》云:“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
是以圣(声)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以圣人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实施教化而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尔雅》:为,施也。“为”指为了达到某种个体目的,干预自然,干预他人的行为,是一种主观意志的强加。无为,遵从道而不夹杂个体目的的行为,无为也是一种为。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上行下效,效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被逼迫的。正如道德经第57章所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关于圣人,在老子眼里就是得道的人,他与个人的品行无关,品德高尚之类的内涵是儒家赋予圣人的。帛书甲本各章中都书为“声人”,为了避免与后世的圣人概念混淆,我倒觉得用“声人”可能更好。
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昔,假借为“昨”,通“作”,兴起也。始,先也。
恃,赖也。为而不恃,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并不执著于到达特定的目的,并不强求成功。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古代的许多学者认为“恃”即“德”,示恩之义,意即做了事情不表功。
弗:不之深,带有感情色彩。
万事万物有其自身的规律,它自然兴起,圣人不生事,不造事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但不强求成功,成功后而不永远占据名位。只有这样,美好的声名才不会失去。
03
读老子道德经,把自己的体会形于笔墨,我深切地感受到语言的苍白,这既有语言本身的问题,更有作为个体的我自己在语言驾驭能力上的力不从心,常感词不达意,却也无可奈何。
我觉得老子写的道德经,是一种对东周政治绝望以后的梦想,他是要彻底推倒重来,他既对政治现实失望,也不认可主流的儒墨显学。老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这句话永远正确,但社会现实将永远是“知美而为美”。我们要心怀梦想,但还得脚踏现实。所以,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老子道德经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它只是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