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讨论,成年人的价值观不同,会导致多么大的行为差异。或者说,时下流行的那个词,格局。
每年进入十一月,买买买之声就不绝于耳,各种购物节,年末折扣,节庆活动都接踵而来。大家都捂不住钱包了。一波热潮过去,相关软件会统计剁手金额,大家忙不迭的一边晒,一边表示要吃土。
金额只是数字,我更关心买了什么。你要回答是包包,护肤品,衣服等等吗?我想知道的也不是这些,而是说你买的,是物品本身,还是它带来的感受?
这么说吧,很多人会买具体的物品,但不会购买服务。很多人会去买一件御寒的羽绒服,但集漂亮指数和御寒指数及价格三高的羽绒服,有多少人心安理得的去买呢?又比如,是买美发店的护发产品回家自己捣鼓呢,还是连产品带服务一起买了在店里护发?
有人会说,这跟钱多钱少有关。可是,吝啬的有钱人比比皆是,会花钱的穷人也不在少数。货比三家的时间,为什么不去享受价格略高而较好的服务呢?开一家店,是事事亲力亲为,还是花钱交人办事,自己坐下来细想经营之道呢?
世上有性价比这回事,在一定范围内,性价相当。也就说明,没有又便宜又好。用节流的时间去开源,来得更长远。
钱少的时候怎么花。不丢品质有意义的花。听闻一个姑娘,曾经月入600块,让自己住得好一点,花330块租单身公寓而不合租,再拿出90块给客户买花,整个夏天就穿两件T恤和一条裙子,合身,能洗洗换换一季,也说明质优。然后用心用脑去工作,底薪没有变,提成不断攀升。
不省小钱,不丢品质,先开源再节流,衣食住行之用,尽量选择舒适安全的。才算不枉花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