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幸福的人

      第十八章

          (1)  最早走出周家湾的人

        大哥,是谁?是周维旭的同袍兄长,叫周维民。是周维旭的大哥,也是周家湾里“维”字辈的大哥,是“维”字辈上的掌门人,也是老周家的领头人,是最早走出周家湾的人。

      他的性格柔顺,善良。孝敬父母,热爱乡邻,一生没有与任何人发生过矛盾。他经常在家人面前检讨自己。从来不说家里成员谁有错误,常常把错误归结到自己的身上。

        其实,他不愿意让每个人受委屈,特别对妻子好。妻子党风莲,是一个顶级的贤惠人。他俩生了三个男孩儿,两个女孩儿,孩子们个个都与父母一样,善良,懂礼貌。他俩把孩子们都当做朋友看待,她就是他的地地道道的贤内助,妯娌和气,教子有方,勤俭持家,让他省心,他俩是同辈人的模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的号召力特别强,哥们儿,都愿意听他的话。

        他为了纪念先祖,孝敬前辈,家族团结,辈分一直,不乱血缘。四处了解,八方考证,重新书写了家谱。中心明确,层次分明。语言简练,表达清楚,花费了心血。详细观察他写的家谱,是用毛笔写的小楷字。字里行间没有看到一点抹黑的痕迹,没有一个错别字。用毛笔勾画的线条,粗细一致,非常笔直。用毛笔画的图案,对称协调。足够看出写一个字,花费多大的功夫和力气,可以说,体验一下,写一个毛笔小字,得把气封住,才能写下来这样好的字。如果写错一个字,没有办法擦掉。一本成工的作品,有错字有黑点,怎么往下传呀?可想那本家谱的价值。那时候没有电脑,全靠人工制作,排位分明,叙述清楚。用了多少心血。

        从家谱看,周家湾现有百余口人,是两对夫妇的后代。从周家湾那个老坟湾来排查,有四十多个祖坟院,每道坟院埋有好几辈人。应该说周家湾里的人,现在不止百余口人。按理也有好几百人。为什么现在周家湾只有两对夫妻的后代呢?其他人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都离开了周家湾?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水源。没水源自然穷,不想受穷的人都走了。现在留下的人,是两对夫妇的后代,这些人为什么没有走呢?也可能是看守祖坟吧。 还是胆小,怕走出去饿死。还是没有看到商机,所以没有走。再说了,从甲地搬迁到乙地,没有那么容易。人上了年龄,都不想离开自己的故乡。

        目前,青年人,大有用武之地!

        按辈分说,周维民是“维”字辈年龄最大的。他饱受周家湾缺水的苦头、自然灾害的苦难。当然跟老辈人来比,他还没有老前辈们受到的苦难多。他早就意识到周家湾的自然条件,不适合人类生存。

        水是万物生存的先觉条件。缺水的地方,你怎么努力也是穷的。周家湾这块土地。地下水位深,也许就没有水。从古到今打不出来一眼水井。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想办法也没有水源。古往今来,周家湾不是金窝银窝,而是个穷窝窝。每个劳动日的价值,才是一角人民币。邻村每个劳动日的价值是一元人民币。

        生产责任制后,大家大力广种田,把边边角角的土地都开垦,才能吃饱饭。就是饮水太困难,当年平田整地,山洪水的去路被改变,下暴雨时,好多水窖都收不到水。

        前些年,人们不习惯在家门口打水窖,生产责任后,各家至少有一对牲口,有人还有四个牲口,盛水的窖少,牲口增加了,用水非常艰难。大家一时半会儿,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除了节约用水,还是节约用水。周维民这才产生了要去别的地方的想法。

        那时候政府没有出台搬迁政策,他决定把工作调到有水源的地方。他比别人搬家有一个优越条件。因为,他是人民教师,以工作调动为基础。他写了调动工作的申请,要求调到下马关学区,申请交到教育局,一年后调令下来了,同意他到下马关学区工作。

        开始,他一个人来到下马关镇下马关学区。他了解到只有魏儿庄,地下水位浅,他要求到魏儿庄上班。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是想把家搬到魏儿庄,享受宽裕用水。

        他到魏儿庄,首先买了一块建房子的地皮,盖了三间砖木结构的新房,建造了大宅院。他搬家的那些年代里,政府还没有出台移民搬迁政策,属于自然搬迁。走的时候只带了小儿子和小女儿。当然忠实的勤务员老伴儿还得带上。

        周维民琴棋书画样样俱全。在周家湾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曾在宣传队里当团长、当导演,当编剧。在本县汇演中,多次得到集体奖励,个人奖励。

        每年到大年三十下午,给乡亲们写对联,给小伙子们理发。平时,村里的姑娘们请他给枕头上、鞋垫子上画花。

        有闲时间,演奏二胡,写书法,跟孩子们玩游戏,帮妻子整理家务。是个好丈夫,是个好爸爸,也是一个优秀老师。

      把家搬迁到下马关镇魏儿庄村,他照样为魏儿庄村民做好事。他在周家湾怎么做,就在魏儿庄仍然怎么做,村里人欢迎他,对他尊重。因为他的书教的好,教书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带的学生学习不费劲儿,成绩很好。

        在生活方面,魏儿庄村民对他特别照顾。村党支部研究决定给周老师分了几十亩耕地。

        他利用业余时间也种一些麦子。从小就学会干农活,农业技术也相当好。每年在业余时间种的粮食,一家人生活富裕。他的搬迁没有带动大家的搬迁。因为他的身份特殊,大家认为他调到他乡去教书,家属是自然带过去的。

        那个时候,户口从甲地迁到乙地,是不容易的事情。人品不好的人根本不可能从甲地搬到乙地。所以周维民的人品好,交往能力强。搬家很自然,没有大的动荡,难度也不大,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可是他心里有主意,先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到想要去的地方。换句话说,能安排的离开周家湾最合适。创造不了离开周家湾的条件,也要让他们在经济发展上有所新的改变。

        他的搬迁只有引起周维旭的注意。那个时候的人怎么想呢?乡语说:“兔子满山跑,终久回老窝。”土地那么紧缺,谁把土地让出来,把一个陌生的人留下来,住在自己的村庄里,分种着自己的耕地。不是人们的姿态不高,而是到处都缺水,靠天吃饭,种的是旱地,天不下雨,吃饭就成问题。为了防止吃饭没问题,所以大家对农田特别重视,尽量多种,形成了广种薄收。

        下马关滩大部分村庄都有水井。有的村庄水井深,有的村庄水井浅。有的村庄井水,有八成甜,一成苦,一成咸。能凑合着饮用。下马关滩相比周家湾要优越的多。地表平,交通方便,地下水比较浅。想去下马关滩的人太多,就是不容易到那里。

        有好多人就跟下马关人攀亲,把女儿出嫁到下马关滩。下马关滩里,百分之九十的人家,儿媳妇儿,是山区的姑娘。周家湾的女儿嫁到下马关滩的更多,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周家湾的姑娘。山里的姑娘有选择生活环境的优越条件。

        男士不行,生在那里,就长在那里,永远生活在那里,那里有福,就享那里的福,那里没有优越条件,就受那里的苦。像周维民这样特殊身份的人极少。

        自从一九八三年国家出台移民搬迁政策。虽然,没有计划同心县山区人民搬迁,但是,有好多人相信政府移民搬迁政策会轮到的。等不及安排,自迁出去的人不少,周家湾人也不例外。那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目的。大多数人都考虑了农田的多少,本来这一带是干旱地区,到哪里都是地广水少,有的地方大沟底下还有泉水,是咸水。实在没有淡水的情况下,牲口还可以饮用。下马关滩的井水,在一定情况下都能供应人畜饮水。

          周家湾里沟沟叉叉特别多,别说有泉水,就连一块块小石子也看不见。儿时,大家玩抓石子,一分刚圆大小的圆石子,最少找四个,就能玩《青草歌》,最多找十个,就能玩《食满仓》。哪里能找到呢?大家伙儿一起去那些勾勾叉叉找呗,败兴而归,根本没有所想象的小石子,让人拿回来。没有合适的小石子,找一块无论大小的石头拿回来也可以,可是,根本不可能找到,想要得成必须做一场梦。干脆找一块砖头砸烂,磨成合适的砖子。砖子儿密度不够,玩一会儿太脏手了,手脏了怎么办,回到各自的家里假装口渴了,喝水时,瞒着大人,噙一口水,跑到外面把手洗洗,能洗净吗?其实,只能这么做了,对自己安慰一下。多么可笑的事情呀!真是山穷水尽。

        下马关滩也有不利的因素,风沙比较大,庄稼在小苗的时候就被风沙打的东活一棵,西活一棵。这个不利因素,也是人们在意的主要原因。下马关滩最大的优越,地下水位浅,没有沟壑地表平,交通相对而言比较方便。有辆小轿车,只要留出来一条土路就能前进,用不着专门去修路。

        下马关滩交通便利,又有井水。虽然,周维民在魏儿庄住下来了,但是,心,还在周家湾。因为,几个儿女还在那里,所以,他的目的就是想让孩子们都能到下马关滩类似的地方去住。如果说,去比下马关滩更好的地方住家,那就谢天谢地了,这是他的一个最大心愿!

                  (2)    抓住地理优势

        周维民来到下马关镇,在魏二庄小学上了班。

        小儿子在同心县一中上了高中。小女儿在下马关中学读初中。

        魏儿庄村给他分了些承包地,老伴儿党风连一个人经营那些承包地。

        一项认真工作的他,考虑到自己没时间种承包地。老伴儿一个人经营那些土地,还得带两个孙女儿,还要做五口人的饭,做家务。

      他发现老伴儿一个人干这么多活儿,精神状况十分不佳。就跟老伴儿商量了一下,干脆把大儿子调过来,种这些承包地,把周家湾里那些山洼地,先休耕几年,,充分接受光合作用,再种还有点收入,否则,还是白费劲。大儿子周志哲同意了他们老两口的想法。

      周志哲感觉到这点承包地不够他的劳动时间。就在魏儿庄又承包了一些耕地。从那天起,他就穿越在周家湾到魏儿庄之间。

        两个村子相距三十公里,十公里山路。从距离上来说,他也能把控时间。并不耽误劳动时间。只是自己来回折腾,有些辛苦。

        从季节上讲,同一季节种同一种粮食,两地相差刚好十五天。比方说,春天播种小麦。周家湾里播种完之后,刚好赶上魏儿庄播种小麦的时间。由于,周家湾是山区,接受阳光比较强,风流量低,春天土地化冻比较早十五天。魏儿庄是平地,恰好跟周家湾相反,接受阳光较差,风的流速强。春天土地化冻比较迟十五天。

        因此,他掌握了这个特点。种这两种地理特征不同的承包地不受季节约束,正好按地理特点经营,使该种的农作物,按当地特殊时间播种,成长时期不影响光合作用,也不影响成熟时间,也不影响过期收割,也不造成颗粒包裹松弛,不影响产量偏低。

        周志哲在甲乙两地耕种了两年承包地,即把老人照顾了,又有一定的收入。在时间上自己还觉得宽裕,他还想包一点承包地。

        从周家湾去魏儿庄路过冯家湾岳父家。了解到冯家湾里的土质也不错,还有很多人没有把承包地种完。还有外出打工的人把承包地给荒下来了,看着怪可惜的。通过岳父在冯家湾又承包了一些承包田。

        周志哲种了三方承包地,这些年来收入可观。又照顾了父母和岳父,他心里非常满意。既种地,又敬孝老人,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周志哲在家族里,是“志”字辈的老大。他不光是农业能手,也是一个孝子。在儿女上也是个功臣。三个孩子都是大学毕业生。在哥们儿的心目中是个好大哥,各方面都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他的妻子冯玉琴,是个贤内助。帮助丈夫策划种粮食,顺应人情,教养子女,团结家庭成员,联络姊妹们的感情。

        尊老爱幼。爱戴爷爷,孝敬公婆,关心侄男侄女。

        是个过日子的强手。让每一分钱都能排上用场,从不置办半年闲。

        他和她供养三个孩子上学,光靠农业还是不够开支。

        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铲车司机驾照。有了驾照,就得到建筑工地揽工,实习了两天。老板了解他为人实在,驾驶铲车技术过关。聘用他为长期工。管吃管住,每月工资六千元人民币。

        他准备放弃承包地,冯玉琴没有同意丈夫的做法,主动承担了种承包地的责任,她让他放心的去工地上专心开铲车,农田里的事情和家务事情,照顾老人,照顾孩子,她完全可以完成任务。

        为了让三个孩子上学,不发生经济上的困难,为了打好离开周家湾的基础,两个人就这样分了工。

        她把自己没当做一个家庭妇女,她承担起了种三个不同地方的承包责任田。每年,虽然跟着周志哲种承包田,自己只有协助,没有自主去完成某一项任务。现在的任务自己承包下来了,心里感觉到重重的没有个底数,到底能不能完成任务?

        春天到了,农忙开始,他给她把该种地要用的东西都准备好,而且和她一同来到农田里,把该操作的环节有序的讲述给了她。随着紧张心情的冯玉琴,当把播种的工具拿在手里,工作时,倒也没什么了不起,接下来她正常的完成了春播任务。说起来倒很简单,其实做起来也不是那么顺心的,要使出一定的苦力,才能做到自己想要做的结果。

        此时,冯玉琴有三个家。周家湾是她的本家,她在本家里,在农田里完成所有程序,不感觉得浪费时间。完成冯家湾里的承包地和魏儿庄的承包地,总觉得费时间。古人说的好:“远买卖,近庄稼。”一点不假。

        当然,费时间了,起码得从甲地走到乙地,走这段路程得要花时间的,无论去哪里都得花时间搭理住处,住下来了,还得花时间安排生活,跟亲人们还得交流,这都是时间。

        冯玉琴离开本家之后。孩子们就得自己照顾自己啦,按时上学,按时回家。孩子们在吃饭问题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过她每次离开家时间都不会太长,最多也就是两周左右。孩子们自己做饭的天数不会太多,不影响学习。虽然,饭的质量不达标,但是,对孩子们的身体没有多大影响。

      总的说来,一家人都比较辛苦。孩子们都特别懂事儿,没有耽误学业,更没有错过吃饭的饭点儿。

        一年下来收入可观。交完三个学生的学费,家里还有余钱。就这样周志哲一家人年复一年。每年都有满意的收入。有了足够的经济基础,一家人和大家一样,响应党的号召,搬迁到了三山井村。

        周家湾里的承包地就不属于他再承包,冯家湾里人也搬迁了,没有承包耕地的责任。他自然放弃了这两处承包田。

        关于魏儿庄的承包地,冯玉琴用小部分时间就完成任务,种完这些承包地,还有大把时间。她觉着把这些时间浪费了不划算,就在三山井开了百货商店,自己当了营业员,也是采购员。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十年。

        在这十年里他们两个人没有怎么样闲过,有足够的经济收入,更大的成绩是三个孩子都大学毕业了,个个都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工作。

        三山井村虽然没有自然水,但是,政府给村民们引过来了自来水,大家的用水没有问题,现在也不喂牲口,土地是集体承包种,每人每年等着分红。

        搬迁过来的移民比在原来的村子里生活的快乐。每天早晚喜欢运动的人聚集在村部门前广场上跳广场舞。围观的人更多。虽然是乡村,但是热闹的程度比城里还深。前所未有的农村新面貌!

          七旬老人们坐在一起高兴的说:“经过了这么多的朝代,没有新社会共产党这么好,给农民管吃管住,还给养老金,种地还给补助费,粮食欠收了还给产量补助!共产党像太阳!”

       

                  (3)  转让小卖部

        周维民当时让大儿子周志哲从种承包地开始发展。二儿子周志远是村上的领导,一下子脱不开身,也没有个啥好机会安排,只能先为村民们服务。等待发展的商机。

        周志远是高中毕业生。他看着家里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就主动放弃了上大学,决定分担家务,早日融入社会干番事业,帮着父亲减轻负担!

        干一番比较大一点的事业,没有经济基础也是白想,想在村里开个小卖部,周家湾只有十来户人家,周边的邻居村也有小卖部,周家湾里的小卖部是周维旭开的,周志远也不能和小爹争市场,办小卖部的想法也就成了泡影。

          出去揽工吧,当年还没有揽工的习惯,没有听说村里有哪个人出去到外面揽工,或者说也没有这项信息。他,一边帮父母做点家务活,干农活。一边为自己捕捉商机,苦心琢磨,四处打听。

          古人说的好:“成家立业。”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男士先成家,然后才能立业。一般做父母的人都是这么想的,先给儿子成家,然后再让其立业,这个旧传统习惯在周家湾里源远流长。在婚姻问题上,他只能听父母的安排。父母张罗着请媒婆。经媒婆介绍,他与邻村姑娘张学花结了婚。

        他和她上小学就是校友,上完小也是校友,到中学还是校友,上高中还是校友。两个人的家,住的又不远,三里路中间隔一条大沟羊路沟,各自站在自己的大门口,都能看见对方的大门口,所以互相有好感,也就是不陌生的一对鸳鸯。

        凑巧,小学缺少教员,学区领导任命周志远为周家湾的小学老师。他从高中毕业回来,没有闲上一年就又进入了学校,给小孩子们教书,业余时间任然帮家里人种承包地。这两项活计对于他的能力来说,不是担不起,就是人有点儿忙,从学校回来吃上两口干粮,就急急忙忙去农田里干农活。这样一干就是五年,经济收入也不错,孩子们逐渐长大,也开始花多钱的时候。

        张学花高中 毕业后,正当考大学的时候,没料想到得了病,失去了进考场的时间,错过了考大学的机会。与周志远结婚后,在家里带孩子、干家务,主体在农田里干农活。每天起早贪黑,忙于家务与农田之间。

        农田里没有多少收入,周志远当教师的工资不多,一家六口人的生活水平也一般般,孩子们上学还得交学费,幸好大女儿,爷爷奶奶领养。他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生活水平比别人差,于是产生了不想当教师念头,就想找点经济出路。否则,孩子们上学的学费没有着落。就在他思想动摇的这段日子里,村上竞选会计,他比中选,他知道在村上干,还没有当民办教师的工资高,没有固定时间,留不出来一定的时间干农活。可是,村党支部书记计汉玺给他做了好几次思想工作,非让他担任这个职务,他黑不下书记的面子,只好勉强上任。他上任不到两个月,他确实想着这样干下去,家庭会更穷的,就在思不达意之时,他的小爹周维旭知道他家里的实际情况,便找上门对周志远说,他要去红寺堡创业,告知本村人谁愿意接收他的小卖部,公布这个信息的同时想起周志远是接受小卖部的合适人选,因为周志远人口多,开支大,这个小卖部谁接,也不能给,留给周志远经营最合适。

        周志远没有接成,说他经营不了,由于村里的工作比较忙,没时间进货,进货很困难,张学花又有病,还得经营农田。叔侄两个人的沟通,张学花没有在场。

          张学花听到周维旭要打部子这个消息。没有顾上跟周志远商量,就去把小爹的小卖部接承下来。

        她把小卖部接成下来,给自己找了更大的苦差事。周志远当小学教师的时候还能干一些农活,当了村会计特别忙,农活全靠她一个人干。她又是个病人,现在把小卖部接下来了,农业上还得干,这不就给自己找到了更多的苦吗?作为一个有病的人,要完成这两项任务,真不容易,要付出足够的精力,要吃相当的苦。为了让孩子们读书,也只能这样了。

        自从有了小卖部,周志远经济有很大转变。“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后来,双胞胎女儿上高中了,高中就在县城,张学花为了照顾女儿,就把小卖部搬到了县城,还有小女儿和儿子一起领走。其实,就等于把家搬到了县城,家里就剩下了周志远。

        周志远一边种农田,一边在村部上班。张学花在县城开部子,照顾四个孩子。他在家里种田,供应六口人口粮。她在县城做生意,她赚回来的钱,除了家庭日常生活开支,不但够四个孩子上大学用,而且还有存款。供给搬家费用之外,还不影响她经商的经济流动。

      目前,周志远的家也搬到了三山井村。现在计嘴村已经不存在了,所有的人都搬迁到了三山井村,他来到三山井村又干了几年会计工作。新班子接替了老班子,他也不在任会计这个职务。去煤矿上班,后来又转到风电上班,给开运输车。儿子还在上大学,三个女儿已经大学毕业,都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上班。

        虽然,三山井有房屋有院落,家里没有住人,房门、大门各一把锁。家人们多半在县城,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火。县城那个家里,一年四季,多数只有她一个人,长时间在商店里营业。

          三个女儿都结婚了,有自己的家,儿子最小,现在正在读大学,周志远在风电上开运输车。

        逢年过节大家都回去,在县城那个家里聚一聚,最多也就待一个假期的时间,假期满了各自回去岗位上工作,大家一走,热热闹闹的家,一下冷落下来,孤单的生活张学花已经习惯了。说是回家,其实就是去找她,对于孩子们来说,妈在哪里,那里就是家,对于丈夫来说,妻子在哪里,那里就是家。常言道:女人是一家之主嘛!

          周志远和张学华结婚一年后,父亲被调到下马关学区。就自然分了家。

        在这一年里,周维民老两口真正的享了儿媳妇的福。张学花把公公爹和婆婆妈当做自己的亲生父母。每天,启明星刚露面的时候,她就起床了,做完了家务活,就去做早餐,而且,为公公和婆婆做特殊的早餐,只要公公婆婆刚一起床,他就把洗脸水给端到了身边,紧接着就把早餐给送到了饭桌上,帮婆婆洗衣服,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热情对待每一位家族亲人。公公婆婆到了魏儿庄,她常常抽时间去看望老人,给老人带去好吃的。还经常去红寺堡看他的小爹和爷爷。

        张学华不但吸引了一家人,而且对她的亲朋好友也有带动,有人好奇,有人羡慕,有人跟着她学习。

        她的一母同胞妹妹张学梅。从小就经常来姐姐家,看到姐姐姐夫那种实干精神,给她的幼小心灵中就埋下了前进的种子,学习姐姐姐夫的做人,学习他们理财的方式方法。

        张学梅高中毕业以后就没有去上大学,他认为姐姐姐夫这样的发家致富之路还是可以采纳的。结婚以后就在红寺堡开了商行,生意兴隆。

      张学梅不亚于姐姐,在生意上更是一把强手,她做人厚道,回头客极多,每天货流量多,毛利润高达五千元左右,有时候每天上万元的货流量,对于一个百货店来说,有那么多的货流量,说明了这个营业员是一个很有才的人,否则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货流量。早晨8:00开门,到晚上12:00下班,从时间角度来说,这个营业员是一个多么有能力和耐力的人呀!现在张学梅夫妻俩的经济基础不亚于姐夫姐姐。

        在商业场上姐姐妹妹互相作为各自对方的参照物,当然两个人的丈夫也有同样的概念,生意场上出现了竞赛,那是经济飞跃性转变的好兆头!

              (4)  他也不愿意落后

        周志哲和周志远的日子过得红火,作为父母亲,当然很高兴。哥俩都走出了周家湾,而且经济基础都相当理想,了却了父亲的心愿。

        现在老三周志高刚刚从大学毕业回来,还没有个固定的工作。周维民又琢磨着三儿子如何去发展,也让去经商呢,还是考公务员呢?真是天下父母心,一个儿女一条心,操心这个又担心那个。最放心不下的其实还是老三,最终的决定还是随儿子的想法,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还是一个最忠实的支持者。

        老三大学毕业后,看到哥哥们的日子过得非常红火。就没有去考场竞争公务员,在父亲的鼓动下,也跟着哥、嫂们学习做生意。父亲让他先在大哥家帮忙,两个月过去了,他没有觉得学到什么东西,不就是多吃了六十天家常好饭而已。

          说到吃饭,大嫂的饭还做的真好吃,他每天给老三做顿好饭,这顿好吃的饭不是给老三应名,其实他们一家人平时的生活水平没有那么高,老三在,每顿饭的质量才提高了,其一,学生在校吃的大锅饭,实在也吃厌烦。其二,老三在大哥大嫂家干家务,帮着卖百货,又不挣工资,不就是吃饭吗?给人家不吃好点,良心上也过不去!古人云:“将哥比父,将嫂比母。”大嫂操心弟弟吃饭,代表了母亲的一片慈善心。

        周志高告别大哥大嫂。回到魏儿庄父母的家里待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除了他回忆在大嫂家的一幕幕场面,再就是帮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

          有一天,他回忆大嫂的表情非常好,不同于往常。顾客来了,首先,她问候人家。其次,忙招呼对方要什么货?再次,解释货的特点。再也没有发现那点比以前更有特殊的表现。

          他看看书,帮帮母亲干干家务,然后替父亲批阅一下学生的大楷、小楷作业,主科作业他不批改,留给父亲亲自批改,父亲亲自批改后能发现学生的弱点在哪里,为上下节课打好基础,他是念了多年书的人,知道老师发现学生作业当中出现的弱点的重要性,只有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弱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讲课,才能使学生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作为父母来说,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的儿子待在家里,给他们做家务帮闲忙,心里不舒服。心急火燎的又让儿子去周志远,帮忙打理商店,帮忙不是真正的目的,而是让老三再学些经商经验。

        二哥二嫂热情地接待了老三。老三每天帮助二嫂处理商店里的事务,老三只能干的是接货,理货,上货。县城里跟乡下不一样,客流量大、货流量更多,上货的次数也多,整理货的时间又长,老三的到来,对二嫂来说,还真是给帮忙了,她有一定的时间坐下来休息片刻,做饭的时候商店里也有人打理。

        二哥二嫂在县城住,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方便,当然生活水平更加高一个档次。说实话,老三不来的时候,条件再好,他们也顾不上做饭,平时的生活也是凑合过,因为客流量太多,二嫂忙不过来做饭,只能是吃一些简单的饭凑合一下,有时候泡一包方便面也把中午饭给打发过去了。倒还没有大哥家平时吃饭的频率高,有老三帮打理商店,这时候二嫂才有充分的时间,享受城里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平,每顿饭都是大鱼大肉,天天跟过年一样,每顿饭都少不了喝两杯酒。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老三身体也发福了,体重增加了许多。可是自己不是来这里为吃饭,而是来取经的,倒也没觉得取到什么经,和在大嫂家没有什么两样,经商人的经验都在哪里,难道在自己的意念中吗?老三细细琢磨也找不到什么特殊的经验可学。只能得到和在大嫂家里一样的结果。来了客户,二嫂首先面带笑容迎接客户,并对客户热情打招呼,然后才介绍货的特点。

        这有什么意义呢?百货的利润率不过也就是百分之十,有些货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之多,一天忙到黑可辛苦了。

        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才能够玩商行,他不想这样小另售,小回收的小打小闹。二嫂的商行相对大嫂的来说利润相当可观,可是在老三的眼里也没什么感兴趣的。他告别了二哥二嫂,没有回魏儿庄跟父母告别,一个人单枪匹马来到银川打拼。根据身上带的现金来衡量,到银川城什么也干不了,只能应聘在某家公司上班。

        老三来到银川住了两天,就到一家公司应聘上班了。正好跟自己学的专业对口。每天上八个小时班,年薪六万。比卖百货好多了,没那么累,就是每天不见钱,到了月底才给少量的零花钱。

        管吃管住,到了年底总发工资。住宿的条件一般,这都能克服,总比上学时的住宿条件好多了。两人房间,空气、卫生良好。一日三餐以菜为主,每样菜里面都有肉,但不是太多的肉,没有专门炒一碟肉给大家吃。没有家里的饭菜可口,吃过一年的大锅饭,感觉有些腻。出门的人口边有句话:“好出门不如歹在家。”还真是这样。

      有一天,心情好了,在工作当中效果也好,这时候他慢慢的体会到大嫂和二嫂对待客户的态度,原来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这样对待每一个客户的。老三在工作当中慢慢的体会到自己态度好,工作效率就是比平常要好的多,他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在二嫂和大嫂那里得到的原来就是这个经验,用上这条经验还很灵的。在大嫂二嫂家待了半年的功夫没有白费。对每个 客户态度好了,才叫能力,也算是本事吧!他认为无论干什么工作,就是求的效益,唯我自尊不是求效益的本能,热情面对每一个面孔,陌生的面孔也好,熟悉的面孔也罢,不是低三下四,而是效益的途径。只要对自己利润有帮忙助,再累也要坚持热情每一分钟。甚至在每个场合下对待人的表情好了,都是有利于自己!最起码也让自己心情好。不至于面前竟是枪手。

        第二年,工作的时候,每天有好心情或者没有好的心情,他都把表情调整好,对待每一位客户。

          第二年的收入就比第一年好多了,人的心情也好多了,得到了公司里很多次奖励,精神奖励,物质奖励,老板特别器重他,而且还给他官儿当,负责主要层面上的责任。

        老三坚持了两年,挣到了十几万元工资。其他开支都是自己的工作效益出色得来的奖金。春节他打算回趟家,把自己所有的资金带回去交给父母亲。到底有多少钱,他心里也没个底,就拿着工资卡来到银行查了一下,不多不少,还有十五万。他带着有数额的工资卡,兴冲冲的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父母亲哪里舍得花儿子的血汗钱呢?就用老三挣来的现金,忙前忙后给老三结了婚。

        因为,老三是大学生,娶的媳妇毫无疑问,当然也是大学毕业生。老三媳妇尹慧琴,是下马关滩里的尹家。当年,山区里的人谁还能把下马关滩里的姑娘娶为媳妇儿呢?除非人们所说的缘分,或者说千里婚姻如线等。

        过完年,老三和尹慧琴来到银川,首先到他工作的那个公司里辞了职。和尹慧琴两个人商量了一下,他们该到大城市里再去闯荡,试找更好的商机。于是两个人周游全国。

        重点级别的几个大城市他们都去过了,得出的经验只有一条:要想干一番事业,还是要自己给自己打工。时间由自己安排,创下的利润全是自己的。两个人在外面闯荡了两年,也挣了不少钱。特别是在北京工作的时间比较长,在那里也挣的钱比较多。回来到银川买了一套楼房安了家。一心一意为自己打工。

        老三夫妻俩盘算着,父亲在三尺讲台上站了大半辈子,按六十岁退休,父亲应该休息两年了。可是,再差几个月,父亲已经多干了两年了。得劝说老人家赶快办完退休手续,休息下来。然后,他们把父母亲搬到银川,让二位老人过几天城市生活,他们也好好孝敬老人,报答父母之恩。

          没有等到 他们落实下一步。噩耗传进了他们的耳底____父母去世了。

        清明节,父亲骑着摩托车,带着大孙子回老家给故去的先辈们扫墓。由于,血压比较高,山路更比较难走,一不小心摔到,伤势严重,严重的脑溢血。当场就没有再说话,由于交通不便,山路难行,信息闭塞,没有良好的抢救条件,时间持续了24小时。老人家只能去见马克思了。享年六十一岁半。

        老人家工作了四十多年,没有休息上一天。老人离开学校的时候,正是星期天,当时他代的六年级毕业班,孩子们还等着老人回来,星期一给他们上课。

        父亲的去世,对老三的打击非常大,把他要干一番大事业如火的心情一下子扑灭了。他的最大心愿是让父亲来到城里给他当顾问。也许是老天爷疼爱这位善良的人民教师。不愿意让他再费那么多的心思去关怀儿女。

        老三只能把母亲接到城里,让尹慧琴专门扶养、照顾母亲!她作为现代的年轻人,能跟婆婆妈相处的就像亲生的母女俩。

        言来语去洋溢着和谐,无论是吃水果还是吃饭。尹慧琴都要亲手给婆婆接在手里处理合适。

        为婆婆妈:早餐特殊,午餐丰盛,晚餐清淡。

          早晨帮婆婆妈:打理宿舍,着装衣帽,鞋袜代劳,关照午休,晚间更衣沐浴,下榻温被。

        尹慧琴不但做到了丈夫所要孝敬母亲的目的,她还劝解和帮助自我感觉没有任何精神支柱的丈夫, 为此,联系到某家公司上班。

        两年后他的精神有所好转,就把这家公司承包下来,现在每天起早贪黑,开着小轿车,驰骋在宁夏的南部山区各个县城,负责消防工作。

        一家人的生活水平达到了父亲在世时所想往的水平。

      (5)女儿们也走出了周家湾

      周维民在工作岗位上四多年。离开人世的时候还在岗位上没有退下来。也就是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就已经离开了人世。

        他去世的那年,其父亲77岁,幸运的是父亲生了他们弟兄三个人,他是老大,父亲的养老问题,有人代替他扶养老人的,这是他唯一放心的事。

        他的五个孩子,三个男的,两个女的,目前,三个儿子的日子过得红火。两个女儿的日子也过得不差。小女儿拼搏的过程她没有看到这一幕。这也是他唯一遗憾的事。

        当年,由于他的孩子比较多,他大女儿没有更多的机会去上学。留在家里干家务、带孩子。没有给大女儿读书的机会,这是他唯一难言之事!

          大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有人上门提亲。不是别处地方的人,而是下马关滩卢家塘人。

          大女儿的婚姻给他抹平了难言之隐。正当在他为大女儿琢磨婚事的时刻。

      有一天,风和日丽。仿佛大地一切都在动,远远望去动态让人无法形容,这是什么节奏呢?说不清,这绝对不是眼睛花了,无论是什么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够看得出来,更远和更近都看不清楚,唯独在合适的视线里看得非常清楚。有人说,这是大地的脉搏在跳动,也许是吧!

        可是,大门口有一棵老杏树,始终没有动,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他都是老样子。当然,它也有换颜的时候,每当到了初春它的颜面是那么的秀丽,银装素裹,唯独在这个地球上,它是唯一一个换颜最早。随着季节的更替,它的素妆变成了绿妆,渐渐绿装各部出现了星光点,那就是老杏树给人们的贡献硕果累累。主人们为它而骄傲,主人们为他的变化而高兴,仿佛看到了它就有新的心态,让人心旷神怡!

          周维民的大女儿常常带着弟弟妹妹,在这棵老树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

        这棵老杏树,那可有些年代了,它象征着周家湾里人的憨厚,无论有多少热闹的诱惑,有多少无情的讽刺?有多少寒冷的摧残,有多少夏夜温暖的怀抱?它毫不动摇地守卫在这块地的地埂上,始终带着憨厚的表情,面对主人的大小门面。

        何时,在树枝上被喜鹊占领了几处,而且都建了新“房子”。喜鹊不知是谁给了它的义务,也不知谁让它提前给老树的主人报喜。大概是它自己主张,而没有经过树的主人同意,就住在上面的缘故吧!为了补个人情,它就在枝头上“渣,渣,渣”的叫个不停。主人没有在意它报的是喜信,只觉得它也欣赏今天的日光是那么的明媚,是那么的柔和可亲、可爱。

        整个大地暖烘烘的,象征着人世间的活跃气氛。人间的活跃,“爱”字占据了整个人类,连神仙都是羡慕的。人世间流传着神仙下凡,与凡人结成良缘的故事,不止一件,两件…故事更多。喜结良缘是人世间最大的一件有意义的喜事。这几对花喜鹊仿佛也知道这是最有意义的事,千万不能耽误似的,它们争先恐后的对着主人的大门叫个不停,意味着什么?这让主人不得不加以深思。再怎么想也想不出来什么结果,只能等时间这列无形的车,能把什么喜事载回来。

        太阳即将接近中天,快到吃中午饭的时候了,从南面开过来一辆手扶拖拉机。年轻人是司机,四十出头的一位中年人,坐在车厢里。车头不偏不依的来到了周维民的家门口,停在了老杏树的阴影下。

        那个时候周家湾里很少有手扶拖拉机在这里游游逛逛。最多时间只能见到肖海云的手扶拖拉机,来这里接去下马关集镇上赶集的人。

        中午时分肖海云的手扶拖拉机,不可能来到这里晃悠。肖海云的手扶拖拉机,有时候是早晨7:00到这里接人,有时候晚上7:00回来到这里送赶集的人。平时根本没有时间闲晃悠。

        今天,停在老杏树影下的这台手扶拖拉机是何许人也,车上这两位年龄不在同年龄段,相差过二十岁,看上去不是什么做大生意的人,也不是什么上面下来的干部,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模样,他俩来到周家湾干什么呢?不偏不倚地来到了周维民的家门口,不会是赶来在老杏树下乘凉的吧?大家都有所惊奇。当然,周维民一家人更惊奇,大家伙儿不约而同地出了房门,面对这台手扶拖拉机上,下来的两位一老一小的陌生人发愣。

        这位年长者比周维民小不了多少岁,要么是同龄人,看上去,表面上比周维民要大的多。周维民认识他,他姓卢,是下马关滩卢家,彼人是卢正宝。是熟人,理所当然得接进家里。怎么也得让吃了中午饭,再让人家赶路吧!周维民估摸着这是路过这里,正好到了中午了,两个人饿了,吃顿饭在赶路。没有想到的是,卢正宝开门见山的就提起了提亲的事。

        下马关滩是周家湾人所向往的宝地,那当然,卢正宝是满有把握的来周家湾这一带,给儿子提亲,他最初的出发点就是直奔周维民家。可是人心所向,他也不例外总想给儿子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媳妇儿。他趁着今天的天气好,让儿子开着手扶拖拉机从卢家塘向南,一路上遇见村庄都要停下车,打问一下哪一家有适龄女孩子。

        手扶拖拉机穿过窖坑子村,白家滩村,垐家茆村,朱家山,冯家山,马原山,四沟湾,杨家湾子,冯新庄,李庄。手扶拖拉机在每一个村庄里都懒洋洋的停上一会儿。没有合适的姑娘跳入卢正宝的眼帘里。

        手扶拖拉机吃力地爬过了羊路沟,最终停在了周维民门前的老杏树下,饱尝着老杏树给的凉意!卢正宝了解周维民的大女儿,他决心把周维民的大女儿给儿子卢军定为媳妇儿!

          卢正宝知道周维民大女儿到结婚年龄了。这个消息是没有人告诉他的,卢家塘卢家人跟周家人接了几辈子亲戚。基本上是周家的女儿嫁给卢家帅哥。

        周维民的姑奶奶嫁给卢家,他的姑姑也嫁给卢家。和周维民同辈没有姑娘嫁给卢家,而卢正保宝的妹妹嫁给了白家渠周家。所以卢正宝得知周维民家女儿到结婚年龄的信息,那当然不用专门了解就很清楚。

        由于,下马关卢家塘地理条件好,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卢家人比较实在,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今天卢正宝带着儿子上门提亲,周维民毫无含糊的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卢正宝踏进周维民的家门,不说今天来的目的,也是亲戚呀!中午这顿饭怎么着也得给客人吃好喝好。于是大家站在院子里说了提亲的一系列的话,说完正儿八经的话,这才进了客房门,坐下来东拉西扯,直到吃完了中午饭。

          卢正宝父子俩,兴冲冲的离开了周家湾,准备找高工(阴阳),选择良辰吉日,把儿媳妇娶回家。

        卢正宝的光阴十分好。他在太阳山南面有个青龙山,那里的石头性质特别好,他开了一家粉石厂。

      卢正宝的儿子卢军,也就是周维民的女婿,是厂里的主要负责人,每年创造的利润上亿元人民币。卢厂长有钱,依然保持着楼家前辈人的憨厚、诚实。依然对待媳妇热情关心和爱护,算得上五好丈夫!在卢家塘都是顶级人家。

        周维民最满意大女儿的生活。他的小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在银川自己创业。在他临终那年,小女儿创业的趋向还不是十分理想。他没有亲眼看到小女儿的创业状景。

          其实小女儿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女强人。小小年纪一个人来到银川打拼。起先也是在某家公司上班,有了足够的经济基础,自己也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在聪明麻利的女婿帮助下,他们的业绩出色。服务范围覆盖于几条大街。跟姐姐相比,经济状况不相上下。可惜周维民没有亲眼看到这个壮观景象。

        周维民没有更多享儿女的福。他的老伴儿是个有福人,现在想去哪一个儿女家就去那一个儿女家,一住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老伴儿看到儿女们过的日子蒸蒸日上。老人的精神状况,足以证明了她心里的满意。她的刚强劲儿,百岁有余,是五个儿女的精神支柱。

        常言道:“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落实不了的。”当年周维民老先生的向往就是今天儿女们所过的这个日子。走出缺水的周家湾,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比周家湾优越!虽然老人走了,但是他的愿望还是实现了。在九泉之下也瞑目了。

          姊妹五个人的日子过得红火,引起了周家湾里人的注意,大家跟他们学习的人大有人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71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75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51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53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5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4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0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6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8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1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3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7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