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真正重大的事故和灾难,我们能调动理性来处理,但却会在无意中用暴力沟通的方式伤害身边最亲密的人,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很难管理自己的情绪,引起我们不良情绪的有4类:
评判
“你的毛病就是太自私了”
“你做事情就是拖拖拉拉”
我们很容易对一件事情进行评判,如果一个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就会说他是错误的,不道德的甚至邪恶的
女朋友想多一些体贴,那么她就是“太粘人了”,而你如果想要多一些体贴,那她就是“冷的像块木头”。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那么他就是“强迫症”,如果你更关心细节,那么他就是“粗心大意”。
但是评判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而不是事实,正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一个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当你去评判他人的时候,就会引起对方的辩解,愤恨,反抗等。
各种各样的评判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
“连崽崽写作业你都管不好,你根本不在意这个家”
“你是个自私的人”
“你太幼稚了”
所以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描述观察到的事实,而不评论。
比较
每一个人都不喜欢拿自己和别人比较,但是我们总喜欢这样干,比如对孩子说“你看看人家小明,多干净,再看看你,就像一个邋遢鬼”。这样的话对孩子伤害特别大,所谓“别人家的孩子”就是父母给孩子一生的伤痛,我至今都能记得我儿童时代的一个伙伴名字叫做“张建军”,就是因为在家里我妈妈经常说“你看看张建军,要是你像他一半我就谢天谢地了”,所以张建军就变成了我儿童时代一个标杆,一个阴影,时隔三十多年我都无法忘记。
试想一下,假如孩子对你说:“你看看隔壁妈妈黄丽,每天看书,跑步,漂漂亮亮,而你只晓得看电视”,你感受如何?
强迫
很多的父母都相信,自己的职责就是要求孩子听话,他们总是命令,威胁,强迫别人,如果别人不配合,就会受到惩罚。
“你如果不能在9点前把作业写完,就取消周末去公园玩”
“你再不吃饭,我就不管你了,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在这种状况下,孩子就会极度没有安全感,所以他会去乞求父母不要不理他,然后在呵斥声中一边哭,一边做作业。
在充满了评判,比较和强迫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严重的缺乏安全感,大大的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因为反正从小父母就认为我比别人差,所以差得心安理得。自尊水平低几乎是一个人一生都无法逾越的障碍,他不会对自我有严格的要求,自尊水平低的人情绪特别容易失控,特别在意他人的评价,对外界的眼光很敏感。
回避责任
有人认为他们做某些事情是不得不去做。
“是老板让我去做的”
“哎,我每天都不得不做饭啊”
当这样表达的时候,就推卸了个人责任。
当我们觉得我们是不得不去做某件事情,就会恼怒,因为我们会觉得自己被压迫了,失去了选择的自由。
这就是引起我们最多不良情绪的四个原因:评判,比较,强迫,回避责任
二 如何使用非暴力沟通原则
非暴力沟通的公式:
清楚的表达观察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确认对方感受)+找出感受背后的需求+我想要什么。
举例:妈妈和儿子关于洗碗的对话
暴力沟通的方式:
妈妈:“杰克,你怎么这么懒,我说了你要保持卫生,桌上5个碗都发霉了,为什么不洗一下?”
杰克:我没有时间
妈妈:借口,你明明就是懒,天天玩游戏
杰克:我怎么懒了?昨天我还扫地了,我今天刚刚玩一会
妈妈:你还撒谎,你明明一上午都在玩
杰克:懒得理你,摔门而去
这就是暴力沟通的结果。
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
“杰克,我看到桌上有5只没有洗的碗,里面发霉了,我不太高兴,因为我喜欢整洁,你是否愿意现在去洗干净?”
“5只没有洗的碗,发霉了”是描述事实
“我不太高兴”是表达感受
感受背后的需求是“她喜欢整洁”
最后是具体的要求“去洗干净”。
第一要做的事情,是描述事实,不做评判
第二,区分观察的事实和评论之间的差别
观察结果:保安对我发火了
评判:他是一个粗鲁的人
观察结果:桌上有5只没有洗的碗
评判:孩子是一个懒鬼
观察结果:老公总是忙于自己的事情,有时候没有去接孩子放学
评判:他不在意这个家
观察结果:老婆一个月买了10件衣服
评判:她是一个只在意外表肤浅的家伙
评判并不等于事实,不带立场的描述观察结果才是事实。
如果你总是习惯用评论去开始一场沟通,结果肯定是不愉快的,而且很可能没有效果。
感受
在沟通中如果能向对方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会引起对方的重视和回应。
但很多人不懂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比如用抱怨表达感受
老婆向老公抱怨说:“你知道我一整天都没有休息过,我又要带崽崽,又要洗衣服,又要做饭”
她真实的感受是:“我现在很累”。
我们习惯用“你是混蛋”表达我很愤怒,用“你们都不懂我”表达我很悲伤。这不是正确表达感受的方式,而是发泄情绪,用抱怨发泄情绪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
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甚至长达一辈子
卢生堡的母亲一次参加研讨会时突然站起来走出去,很久才回来,回来的时候脸色苍白,卢森堡问她:“妈妈,你还好吗?”
“还好,刚才想起一件事情,心理极其难过”
“什么事情”
“36年来,我一直在生你父亲的气,我认为他不在乎我的感受,我终于意识到,我从来没有说过我的感受”
为什么很多人不习惯表达自己感受?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掩盖自己的情绪,表露自己的情绪会被认为是软弱,幼稚。
我在街上看到一个画面,一个母亲在强迫自己的孩子不哭,但是那个男孩又很悲伤,所以他在“逼迫自己不要哭”与“悲伤的哭泣”两组矛盾的情感下,身体不自主的在颤抖。
每个人曾经都是渴望表达,渴望被认可,但是在暴力沟通的环境下,我们一次次把自己的情感吞咽下去,直到有一天,我们再也不敢想象真实的自己被别人认可的美好感受。
感受背后的需求
听到有人对我们说不中听的话,我们一般四种感受:
1) 认为自己犯错了
比如有人指责你,你会内疚,惭愧
2) 指责对方
不认为是自己的错误,和对方辩驳
3)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的感受和需求是什么?只有把注意力拉回到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才能有效控制情绪。
4)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如果此刻对方正在发怒,那么找出他的需求是什么?
怎么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呢?
我们的感受不是对方的行为引起的,而是我们对这个行为的看法引起的
例子:
父母: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心透了
孩子考试成绩没有及格,这是事实,如果你的想法是太丢我面子了,让我抬不起头,那么你会勃然大怒,如果你的想法是“孩子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最重要的,一时的成绩说明不了什么”,那么你就不会生气了。
认识到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让我们产生了情绪,而不是对方的行为或者事情本身让我们产生情绪,而是非常重要的认知提升,他可以帮助我们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因为事情本身难以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想法,想法改变了,我们的感受,情绪都会改变。
我们必须要搞明白自己的需求。
有时候我们并不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有一个人希望得到卢生堡博士的帮助,这个人有一个精神分裂的母亲,他希望自己的母亲恢复健康,他很爱母亲。
卢生堡博士试着教他一些方法,但依旧体验到了他的焦虑不安,所以暂时放弃了“教会他如何对待精神分裂的母亲”,而是转向更多的倾听他,帮助他做疏导。
当问到他为何如此压力巨大的时候,他随口说出了很担心自己所有的时间将要被母亲的疾病消耗,这时候他自己也意识到了点什么。
他不希望母亲成为自己的压力,但是他不敢认可这一点,他用对母亲的爱来掩饰自己的动机,使得爱都变成了一个让人焦虑的事情。当他能够承认自己现在的压力来源的时候,他明显放松了下来。
我们之所以搞不清楚内心的需求是什么,很多时候是觉得某种需求是不道德的,但我们内心怎么想的不是那么重要,区分道德与不道德要看你的行为,而不是想法。
所以你要搞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不要去管这个需求是不是不道德的。
要分清需求的主次
我们经常会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把沟通的主要目的丢了,而去争论谁对谁错。
卢森堡博士做过一对夫妻的咨询,希望妻子先讲一讲自己的想法,讲着讲着丈夫开始插话,妻子更激动了,两个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当他们慢慢冷静下来之后,卢生堡就和他们对话。
卢森堡:你们觉得婚姻里到底什么是重要的?
他们一致觉得是幸福和快乐。
卢生堡问妻子:刚才你为什么那么生气啊?
妻子:因为他在歪曲事实。
卢森堡问丈夫:在妻子讲话的时候,为什么你克制不住的想要说话啊?
丈夫:因为她说的不对,我并不是她想的那样。
妻子又开始有了反驳丈夫,卢森堡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你们都觉得夫妻关系里面是幸福和快乐重要,可当你们争吵的时候,我只看到了你们迫切的渴望证明自己是对的,迫切的渴望赢得这场争吵的胜利。如果为了赢得这场争吵的胜利而失去了一段婚姻的幸福,真的值得吗?
很多时候,我们会本末倒置,忘记真正的目标
尊重和确认对方的需求
表达自己的需求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简单,同样,我们也应该尊重别人的需求。
在一段关系中,如果你不尊重别人的需求,那么你的需求对方也不会满足你
母亲不让自己的孩子有属于自己的娱乐时间,慢慢的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对你关上了自己的心门。
小结:
1 引起暴力沟通的一般有四个原因:评判,对比,强迫,推卸责任
2 非暴力沟通方式:情绪的表达观察的事实,但是不评论+说出自己的感受+找到感受背后的需求+提出具体的要求
3 控制情绪的核心是找到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如果你感到愤怒,一定是有什么需求是你没有得到满足;
4 让你产生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
5 分清楚需求的层次,不要因为不重要的事情而脱离了主要的目标和需求
6 尊重和确认对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