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环明明
记得“写书”这个想法是在高中一年级开始有的,那时正在看文言文版,也就是原版的《封神榜》,当时是极为流行的盗版16开大书版本,近千页70多万字,用了一个月不到就被我读完了。读完后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写几本书!
当时我还很贪心,用笔记本记录了一些想法,觉得写进一部书里不太可能,于是又把它们分好类:有武侠的,有神魔的,有言情的等等。
然而,愿望总是美好的。然后,拖到了十多年后的今天,才有了第一部比较成型的作品。
不得不说,“写”和“读”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验,只有开始动手的那一刻,才能体会到这种感觉。
“读”就是简单地跟随作者的想法思路往前走,偶尔会觉得有逻辑条理不清晰的地方,但像我这种“不求甚解”的读者,往往也就一带而过,看的是一个热闹的场面和故事。至于写的通不通顺,有没有词不达意,那些都不重要。
而当动笔开始“写”时,便会和“读”有完全不同的一些体验,要经历几个略微痛苦的过程。尤其像我这种天马行空,脑袋里只有个简单框架,连完整大纲都不存在的写作者更甚。
第一阶段,是什么都想写。无论什么想法都想写进作品里面去,不管它符不符合逻辑,前文有没有呼应,后文有没有说明。反正一股脑地填充进去,先把门面扩大再说,看上去也显得饱满,给自己先营造一种“我很能干”的感觉。
第二阶段,是灵感枯竭。前面写进去那么多的想法,接下来便会觉得不超过前面所写,没有前面精彩的话,后面会难以为继。于是越没有灵感就越较劲去想,而越去苦思冥想却越没有灵感,陷入了作者们都会有的“瓶颈期”。这个时候会特别痛苦,产生一种很无力的感觉,还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方向,甚至再下笔都有种畏惧的感觉,生怕一个不留神把作品写坏了。
第三阶段,是不断地增删改查。好不容易把思路理通顺了,情节也能够自然而然地发展下去了,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就是不得不为前面不断“扩充门面”的事情去“买单”。因为当时的想法虽好,却不一定适用于接下来的情节,也可能后面提到的一些更好的东西,前面却没有说明。所以说“好的作品都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完全正确,作者要学着不断去除冗余部分,哪怕那段写得再精彩,也要学着不断地前后对比,相互对照,学着不断地进行增添与修改,最后呈现给读者的,才会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好的作品”。
《红楼梦》传世至今,仍然能够得到“红迷”们乃至广大读者朋友们的喜爱,这和曹雪芹先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做法是分不开的。
能将这么三个最为辛苦熬人的阶段度过,才算是“守得云开”了,至于能不能“见月明”,则是后话。
在创作的这条通天大路上,我也只不过是名尚在学习中的“小学生”,我也无法保证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就会令所有人认同,能够得到一致的赞扬褒奖。但我会尽力地去做好我能够做的,像完善情节,前后呼应,增强故事性...
当然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文以载道”,我认为这是所有写作者都应去身体力行的事情。至于这个“道”是什么,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会不同。对我来说,这个“道”,便是努力地挖掘人性,将社会中人们尚未予以关注或是关注度不高的问题在文章中反映出来,让大家在释卷之余,能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同时也提醒大家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多去关心照顾身边的人,多将自己的善意与爱表达出来,多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正能量”。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会在不断地体验与思考中,不断地学习与进步,不是吗?
父母给我讲过这么件事情:我小的时候,家里大人们问我,等我长大了,要生多少个孩子。那时自己鸿蒙未开,童言无忌,便答道,要生一百个!大人们便将我这句话当成笑谈,时时挂在嘴边讲给我听。起初我也从来不以为意,只当是自己儿时的戏言,给大人们增添饭后谈资,无可厚非。直到我开始创作这部《自导自演》,我才意识到,也许我当初无心的童言,怕是要“应验”了!
我自始至终,都将这部作品当作我的第一个孩子一样来对待。虽然我尚未婚配,但我一直渴望能够有个自己的孩子。而这部作品恰恰便是由我而出,将它当作我的“孩子”则再合适不过。所以,这是不是意味着,如同周文王姬昌拥有100个孩子一般,我也会在这一生中创作出100部作品呢?我也很好奇,不如让我们一块期待吧。
俗话说:“第一个孩子照书养。”对待这个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作品,我是持着严肃认真的态度的。也希望大家在读过之后,对我这个“刚上路的新手”能够不吝赐教,提出你们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无论在书评区还是在私下里,我们都可以多多进行交流,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可以不断学习的过程。
我对于写作与学习这两件事,一向抱以最大程度的敬畏之心,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帮助我,及时批评指正我的谬误,让我们一同成长进步。
我也会在未来以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回报大家!
临表涕零!不胜感激!
2018.1.28 第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