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是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一本小说,描绘了一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生活在别处”,这句话最先出现在法国诗人兰波的笔下,是一句跃纸欲出的响亮口号,是19世纪一个法国天才诗人,拿出一生的时间去为之努力争取的梦想。
“生活在别处”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句子,兰波以它作为诗句,米兰·昆德拉以其作为小说的书名。
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随即又变为生活的另一面 :残酷。
——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这句话跟音乐人高晓松在文章《不只房子,还有诗和远方》里所阐述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效,高晓松在原文中是这么陈述的 ――
“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所以我跟我妹走遍世界,然后我俩都不买房,就觉得很幸福。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种教育影响。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
这段话触动了很多人的心灵,并成为网上著名的心灵鸡汤。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名副其实的生活在别处的人。
今天的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想象中美好的明天而做铺垫,或者说为了实现理想而做铺垫,所以我们忍受着眼前的所谓苟且,用想象的美好的明天来引诱和蛊惑着自己,去忍受日复一日的劳碌奔波,而无暇顾及这一切的努力只是为了一个遐想的未来,一个所谓的“诗和远方”。
记得在一篇文章里看过关于美洲原住居民 ―― 印第安人的一段介绍。每当有探险家请印第安人做向导时,在热带雨林中行进个3-5天后,印第安人总要休息个1-2天。探险家们不解其故,认为这样浪费时间和精力,就询问印第安人为何要这样。而相信“万物有灵论”的印第安人解释说,他们崇拜和敬重大自然,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持以敬畏态度,他们认为人在匆忙的行走过后,一定要停下来修整一下,以便让他们的灵魂能够赶得上他们的身体。
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我们,不也如同在热带雨林中行走的探险家们一样吗?为了达成心中所想,我们每天努力工作,不辞辛劳,只是为了圆心中的那个梦想,为了给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为了更好地扛起家庭的担子,为了给家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活条件。因为这些而牺牲原本可以多陪伴家人的时间,牺牲个人的兴趣爱好,让自己活成了所谓的“苟且”,变成了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这是多么无奈和悲哀的事情呀!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换一种思考方式,换一种心态,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尽情享受生活的!
尽管“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空前发达的今天,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将“鱼和熊掌”的距离拉近呀。
这里以我的亲身经历给大家做个现身说法。
今天一大早,收拾妥当的我就开着“小宝马”,通过手机导航前往400公里之外的目的地。大概行驶了50公里后,有“长途驾驶疲劳综合症”的我就感觉眼皮发涩,脖子发胀发酸,无论怎样摇头眨眼,这疲劳的症状就是不能缓解。
无奈之下,只好在经过的第一个服务区逗留,稍事休息。每个服务区都设有小型便利店,想着买点口香糖路上嚼一嚼,以便防困,结果看到有专门抗疲劳的提神醒脑的精油 ――“一露香”,二话不说将两样都买下了。
回到车上,先吃了一颗口香糖,再按照说明书将精油滴在太阳穴和迎香穴上,同时还将精油滴在空调出风口的叶片上。将手机固定在车载专用手机支架上后,打开蓝牙,同步收听手机QQ音乐里下载的歌曲。
驱车上路后,嘴巴里咀嚼着口香糖,享受着薄荷的清凉,闻着精油的馨香,听着喜欢的悦耳动听的歌曲(时不时还跟着哼唱两句,尽管声带撕坏,却依然乐此不疲),同时目视前方扑面而来的 ――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观赏着这大别山(因为走的是济广高速)腹地的自然美景,之前的疲劳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乐在其中的愉悦感,并且庆幸自己能够有这样不可多得的生活体验。
瞧,原本令人畏惧和痛苦的长途驾驶,在想到解决的方式方法后,竟然变成了一种享受。
由此让我更加透彻地领悟到,眼前的工作与生活状态苟且与否,真的是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取决于我们的起心动念之间而已。
我们大多数人的工作与生活都是起伏错落的,正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一样,所有来到我们生活当中的人,所有我们经历的事情,都是命运之神为了让我们历练成为更加独立优秀的自己,而赐予我们的礼物!
所以当面对逆境时,我们可以彷徨失意,可以短暂的顿足不前,但是前进的信心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不可丢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奋斗不止。
遭遇挫折和痛苦时,我们要学会忍耐,学会理性面对,可适当地以“诗和远方”来引诱和告慰自己,但是更要记得让《生活在别处》的心回到现实当中来,用沉着冷静去化解眼前的困境,从而渡过难关,迎来真正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