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读陆游,读尽诗书也枉然。很值得一读再读的诗人。
那么,就从陆游的一首诗开始吧。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作这首诗时已经62岁了,已在家闲赋五年,少年时的意气风发,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岁月的流逝一去不复返了。
这年春天他被任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般无聊中,写下了这首广泛流传的名作。
五年来,他对政治上的倾轧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深的体会。诗的开篇就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像半透明的纱。世情既然如此浅薄,又何必出来做官呢?所以下句说:为什么要骑马到京城里来?过这客居寂寞与无聊的生活?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陆游的名句,历来评诗的人都对此赞不绝口。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幽深的小巷中会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明媚的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
烟雨迷蒙,杏花开满枝头,如云如霞如雪。
看到这两句诗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脑补出这样一幅“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春光图吧。
然而,在诗中诗人并非要刻画明丽的春光,“一夜”一词,正好说明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淅沥缠绵的春雨,正如他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闷心绪。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一起涌上了眉间心上。
据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到宫中,深受孝宗的赞赏,可见这两句诗传诵之广。
在这明艳生动的春光中,诗人在做什么呢?“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在闲极无聊中作草书,晴窗下品清茶。表面上看似闲适恬静,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只能在练字品茶中消磨时光,这是多么无奈又可悲!诗人再也按不住心头的怨愤,于是写下了结尾两句以自嘲。
整首诗虽然写春,却不是欢春、喜春,而是“薄”春、“伤春”。全诗既有杏花般的明艳春色,又有“世味薄似纱”伤感,更有“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和落寂。春天虽美,但在心情郁闷的作者心中,却更显惆怅。
因为诗人想要的是“金戈铁马”驰骋沙场保家卫国的快意人生!
当时,金人南侵后,宋朝丢失了大半壁江山,被迫南迁,皇帝却偏安江南,不思收复失地。从皇帝到大臣,都在江南的小桥流水中风花雪月,吟诗颂词。
陆游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北伐。在他心中,大丈夫就要像李广、卫青、霍去病一样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就算不能,若能跃马扬鞭,纵横北国冰河,收复失地,虽然不能留名千古,也死而无憾。即便是6年后,68岁的他年老体衰伤病缠身,“僵卧孤村”的时候,还“尚思为国戍轮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然而,他一生壮志难酬,作为主战派的他,屡受到投降派的谗毁和排挤,在皇帝老儿的眼中,他更是个不识时务的人。在“西湖歌舞几时休”貌似歌舞升平的年代,有这么一个整天“喊打喊杀”的臣子,皇帝想安心地听个歌,看个舞都不行,你说皇帝会喜欢他吗?
满腔的报国热忱和雄心壮志,都付于了东流水。
陆游终其一生,也只能是“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梦中策马扬鞭收复失地。
所以,即便是在春色正浓的杏花时节,也难免愁绪萦怀;明明是写清新明媚的春光,却掩藏不住心底深深的惆怅和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