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中有一个经典片段小时候无法理解,现在重读,有了新的感悟。故事发生在取经的最后一集,也就是西游记整本书的压轴环节。唐僧师徒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在取经书的时候,阿傩和伽叶向唐僧要人事。
唐僧说因为路远没有带礼品,因为那时候确实不方便,没有快递,没有托运。也没有微信,不然建个群发个红包估计就把事情搞定了。不过虽然阿傩伽叶没有得到唐僧和孙悟空的任何好处,二位尊者依然给唐僧发放了真经,不过是无字真经。
但是这个事情被燃灯佛祖看到了,他在阁上,暗暗的听着那传经之事,心中甚是明白,原来阿傩、伽叶将无字之经传去,却自笑云:“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
于是燃灯古佛派白雄尊者去赶上了唐僧,将经书抓起,散落一地,唐僧师徒在捡经书的时候却发现这些经书全是白本,没有任何一个字。
孙悟空和唐僧怒气冲冲回去找如来换经书,不过如来早已心知肚明。无论是阿傩伽叶要人事,还是唐僧要换取有字真经。
原文这么说的:“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向时众比丘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讼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贱卖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后面阿傩伽叶依然向唐僧要人事,于是唐僧把紫金钵盂给了他们。唐僧师徒终于如愿,取得了有字真经。
但回头想想,到底是无字真经还是有字真经更有价值?这是个问题,就像关于读书是否有用也饱受大家争议。一直有个观点叫做读书无用论。
每个人似乎都可以举出一些身边人的例子,某某没有读书,甚至高中文化毕业都没有,但是却混得很好。做起了生意,开了公司,身价xxx万。当然辍学后一辈子在底层打工做小生意的也多的是。
而身边读书读得好的同学,毕业之后大多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过着稳定幸福的生活。当然同学中没有找到好工作的也不少甚至没有工作的也有。
我们不在这里定义何为成功,因为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
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读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所以有些人在遇到机会时选择放弃学位,就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因为这些人悟性很高,觉醒的非常早,懂得在社会这本无字经书里实践和磨练。拿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作为例子似乎没有意义,举高中辍学的罗永浩似乎也没什么意义,大家都会说人家是天才。
但我相信大家身边总应该能够找出那些没有读书甚至连字都认识不多的人,他们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因为他们在社会这本无字经书的学习和实践,而悟出道理。在读书人拿着有字经书刻苦钻研的时候,另一部分人可能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多年,读再多书中的经验,也比不上在实践中的经历和感悟让自己成长更快。
我的观点是少读书多干事:随着知识的进化,现代人需要读的书会越来越多,也就是花在学习上的精力会很多,但请不要陷入读书的迷茫之中。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开阔眼界,保持思考,但最终都要化为行动。
燃灯古佛和如来佛祖都说的很明白,东土众僧愚钝,是没有悟性的,面对无字经书变会不知所措,只有有字经书上把道理写在上面,一字一句的传递给世人,大家才会明白一些道理。所以才会有很多人付费阅读追求成功学,当年陈安之的成功学,今天付费课程更是多的如牛毛一样。
其实写出万经之首的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讲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能用言语说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因为只要是人表达出来的东西都带有其主观因素,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自己的认知水平内的;
而且随着世界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所以以往的经验不再适用,所以说也没有永恒的道理,没有万用的道理。
想真正把握机会,做点事情的人,肯定不是在有字经书获取别人的经验,等到把所有相关的书读完,大把的时间已经过去。真正的道理永远是在摸索中,在实践中自己悟出来的。
所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神仙指路!
PS:
如来说过,经书白送,后人当饿死矣。所以鼓励大家多送人事,多打赏。原来如来才是内容付费的发起者!阿傩伽叶传授无字经书是鼓励大家少读书多干事,而花钱买的有字经书读完可能只是一堆道理而已。
作者介绍:王建设,一个把西游记切开读给你看的读书人,一年读书50本+,写字10万+;微信公众号:王建设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