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主观题文字大题用的
简单点的说:
1、先理解答案的意思,再在每句话中挑个关键词(没关键词的自己总结一个关键词、关键词太难记的就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个好记的),背关键词,把关键词连词成句,随便编,脑子能记住就行;
2、同一个知识点不同考点的合在一起记,不同知识点相似考点的拎出来对比记忆;
3、时间紧的就直接删掉答案中非重点的部分,比如解释说明,有舍才有得;
4、一道题在一个时间里背好几次的效率低于隔几天背一次;
5、完全看不懂的题的答案可以用自己的逻辑甚至跟题毫不相干的脑洞来让答案在自己这里有因果关系有想象画面;
6、多画笔记,不懂的标亮,重要的标红,没记住的画圈圈,每背一遍画圈圈的笔颜色就换一种;
7、记忆时由“点”到“面”的,像思维导图,从“总”到“分”,发散的。我们在回忆背诵的答案时,脑子第一时间出现的是一两个词,而不是一整句完整的话,要能让自己通过这一两个词,来联想到下一个词,连词成句。就是背诵的技巧。
复杂点的说:
最基础的关键词记忆:
主观题按点踩分。通常会分点,如果是长篇大论的,就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它分点。
每点中标出最重要的关键词,不要多标,标出整句话里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就可以了,如果没有这样的词,那就用自己的词概括整句话,不要超过五个字。
按关键词来记忆每一分点的内容。这个的意思是看到这个关键词,脑袋里能想到整句分点的大概意思。第一遍不容易产生这种联想,多看几遍就好。
关键词串联记忆。每个分点和每个分点之间要用联想想象链接,通过第一句分点的关键词想到第二句分点关键词,通过第二句分点关键词想到第三句的,跟阶梯一样。
题目中的关键词也很重要。背题总不会只背几个题,而且还会有一些题目很相像但答案完全不同的题。记住的所有分点内容,看到题目却不知道是自己记的哪块内容。
实操:
红色的字是老师给主观题汇总时就有的关键词标注,很好用,很nice
黄色标亮是我在背第一遍的时候,标记的不好记忆的、重要的、能串联记忆的关键字词。
橙色笔画是我背第二遍的时候,遗漏的点(第二遍也就记住一点大概印象),旁边写的黄色的字,是对一个分点的,我自己的大概记忆点。
蓝色笔画是考前一两天标的遗忘点,然后考前一天晚上或者考试当天把着重看这些重要的点,按颜色来分重要程度,哪些地方是记了很多遍都记不住得到,考前看一看基本都能留下印象的。
这道题第一遍看的时候,我是先理解了答案的大概内容。这种理解不是很深入的理解,比如铺叙中节制、匀调之美这些,不懂,没关系,把不懂的列在难点,标记一下,大部分内容都弄懂后,我会试着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理出大概的逻辑结构。答案中原有的大结构:“结构”、“人物”、“矛盾”、“节制”、“反思“”,这五个词是所有内容的总结关键词,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以把几个词造成一个句子或者用谐音好方便记忆。但我比较懒,每次都在考前时间紧张的时候记,所有我都是用联想天马行空把几个词一个分点一个分点顺下来的。
第一分点“结构”里面有三个小点都是有点长度的句子,给我就基本记了上句忘下句的那种,所以我就把这三个小分点提取或再造一个新的词来做“提示词”就是脑海里答案的跳板。(1)点里面,那么老长三句,总结为“场景”(别怕词太简单记不住,提示词越简单越好,化繁为简嘛,而且这个点不止用了这一个记忆方法)(2)里面有“小胡同”也有“大世界”,这两个词按我的记忆思维不管把哪个拿来当提示词都记不住,所以我写的是“地点,小—>大”。简单!明了!反正我自己看明白就行。(3)很明显的四个字,“人物关系”但是单凭这四个字我是没法联想到答案里的“辐射型”、“网络状”的,所以我就画了一个蜘蛛网,“人物+蜘蛛网”能让我完全想起这个点的内容
考前背答案就是得无所不用极其,管他过程多奇葩,记住了就成!
理清楚结构,接下来可以背答案了!
《四世同堂》和“长河奔流”,这两个词,在我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牢牢挂在一起了,我看到《四世同堂》就能想到“长河奔流”,所以这题目和答案的串联不用联想就链接上了。写完长河奔流,脑海里就应该有“场景”“地点”“人物”三个词,如果没有,就要做笔记圈起来,有些人会说,那没法同时记住这三个词,只记住了“场景”后面就忘记了怎么办?其实也好记的,“场景”里面有“地点”和“人物”。我是这么记忆的,一边就记住。所以这一大分点里面,按我的记忆点,要记得关键词是:(1)场景:全景多线、史诗、时间空间大(2)地点:小胡同、世界、有限、风云(3)人物:小羊圈祁家、中心
第一大分点,顺完了,最麻烦就解决了
第二分点的“人物”我是跟第一大点(3)中的“人物”联系在一起,两个都是人物,当写完第一大分点的内容时,
我:“第二点写什么?”
脑子:“跟前面一样”
我:“好咧”
第二分点关键词:“群像”“气魄”下面小字要记的话就概括为“主辅、三市民”
第三分点:(接第二分点“群像”记忆)“人多就有很多矛盾”
第四分点:(接第三分点“矛盾”)“为了避免矛盾所以要节制!”/(接题目《四世同堂》)“写了四世了太多太铺叙了,要节制,要匀调”
第五分点:(接第四分点不好接,连着第二分点一起接)“节制后要反思一下为什么有这么多矛盾”,关键词:“反思”、“思想”、“礼教”
一道题顺完了。
这一遍顺完后,基本在这会儿,答案跟拍照一样映在脑子,在脑子里背诵过一边就行了。就可以去下一题了,不要再在这一题上花费时间,觉得要默写一遍或者多背几遍来加深记忆,没用,第二天还是会有遗忘的。在一个时间里反复记忆,不如隔段时间再次记忆来的印象深刻。所以不如把所有的题都顺完,在脑海里都背一遍,第二天,或者过几天再来从头背一遍。遮着答案,看题目,脑海里用寻找记忆时用的关键词,有实在想不起来的地方,可以打开看,画上标记,多记忆两遍。
一般这么记,三遍就行,而且除了第一遍会花很多时间,后面两遍速度会一次比一次快。
而且一道题背到能在脑子里七八分记住就可以去背下一题了,不要再浪费时间达到十分了,反正第二天都会忘到两三分或者忘光光。
想在考试前几个小时复习的,直接拿着自己画的笔记,看画的最多的地方就行了。
笔记是个好东西,不管是画圈、标红还是写字,都能记录下在记忆时的思维逻辑,第二遍看的时候一目了然,能用最快的速度会想起记忆的过程从而加深记忆
完全看不懂并且没有时间弄懂的题:
这个诗人因为时间原因考前一天才背到,没有时间去重复太多遍记忆,也没有时间去了解诗人个人背景了,这题答案这几个点字虽然少,但都不好记,单纯的记忆还容易忘记,所以就用想象把题目跟答案串起来了:
“郭小川”这个名字让我第一时间想到了胡歌演的《神话》里的小川,第一分点我找得到关键词是“时代+哲理”,通过联想:“小川穿越时空——时代;小川在古代获得很多成长,学到很多东西——哲理”;第二分点找得关键词是“求新+探索”,通过联想:“小川发烧,想吃西红柿炒饭,高要去大街上四处找——探索;但西红柿在那个朝代是没有的,是一个新的东西——求新”;第三分点找得关键词是“铺渲排叠”,这几个字多读几遍就很顺口,只需要让自己能在写到第二分点的内容后想到这个“铺渲排叠”这四个字就行,于是我的联想是:“但西红柿炒饭在炒的过程中“铺渲排叠”翻来覆去”
脑海中画面感越强的联想,越有利于记忆;越有逻辑(对自己而言),越不容易忘记。看到题目那一刻,我可能不知道第二分点第三分点是什么,但通过脑海中唤醒跟“川”有关的逻辑——小川——神话——西红柿——炒,慢慢的接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