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昨天打车回家时,和司机闲聊谈到他之前的工作状况:
几乎每天都在加班,7点不到醒来后头晕想吐,得在床边坐个5分钟才能缓过来;8:00,出门上班觉得浑身酸痛,晚上头疼失眠。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年,跑医院几趟,检查费交了一堆,却检查不出个所以然。
世界心理卫生组织曾提出,70%以上的人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自己的情绪。当情绪被积压到一定程度,就会在身体上爆发。
今天就“躯体化”问题,【情说成长社】与大家分享一篇张智涵老师的好文。
by 情说君
这段时间,接触到多位身体各部位不适,去医院又检查不出什么病因的来访者。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这是一种情绪躯体化的表现。
当人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愤怒、恐惧、悲伤等等情绪变化时,常有心慌、心跳加快、胸闷腹胀、手脚发麻、头部疼痛、浑身乏力、失眠梦魇、痉挛挛缩、失明失聪、身体瘫痪、神经质咳嗽、幻觉及意识模糊状态、紧张不安、敏感多疑、情绪失控、工作效率下降等状态。
但经过医院的专业检查,却没有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理变化。因此,这种躯体不适的症状不能用病理上的原因来解释。
在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躯体化已被列为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婴幼期由于心理结构尚未充分发展,不能在语言上进行交流,个体对外界的刺激主要在躯体水平上做出反应。
那么遇到焦虑、恐惧时,个体会形成原始的躯体反应模式,这种反应我们可以理解为儿童的躯体行为语言。
好的母亲能很好的理解婴幼的躯体语言并给于恰到好处的满足。
但若婴幼儿的焦虑、紧张以及需要,长期和严重地没有得到理解和满足,那么躯体的不适和糟糕的感受会积存下来。虽然随着儿童长大语言得到发育,但那种前语言期的感受也只能永远留存在潜意识里。
在遇到挫折和压力时,遇到困境时,早先的那种躯体反应就会重现,使患者感受到一种非理智的、神经质的躯体不适和焦虑,而且会促使去找原因,产生疑心和妄想。
心理学家们把这一过程叫做“再躯体化”,它是一个退化过程,即退回到发展的早期阶段。
躯体化也许是一种原发性障碍,症状本身就是一种妄想,或是一种隐匿性障碍,部分病例可能是其人格特征。
同时,躯体化的形成也是一种潜意识过程,借此一个人将自己的内心矛盾或冲突转换成内脏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从而摆脱自我的困境。
如用躯体化症状置换内心不愉快的心情,减轻由某种原因造成的自罪感,表达某种想法和情绪等,所以病人用躯体化症状是为了达到压制潜意识的心理目的,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几个例子来加以理解:
例一:弗洛伊德的友人、神经病学家布雷尔曾用催眠术治疗过一个年轻妇女,名叫安娜。在她护理病情危重的父亲时,发生了多种躯体化症状及精神症状:挛缩、瘫痪、神经质咳嗽、幻觉及意识模糊状态。
在催眠状态中医生让安娜回忆与她症状有关的、被遗忘的事件和幻想,伴随着她在回忆中强烈的情绪爆发,安娜的那些症状消失了。
在这一案例里,与安娜病情有关的幻想,显露了她指向父亲的性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在她照料父亲的亲密境况里被调动起来。
按照精神分析观点,儿童在四、五岁期间,指向双亲的性愿望是儿童发育正常过程的一部分,即所谓的俄底浦斯情结(有称“恋母情结”)。这个期间的儿童通常会把这种指向异性父母的性欲压抑下去,到青春期时转向其他异性。但因为某些原因,这种性愿望进入青春期后会被重新唤起。
在安娜的那个年代,当时的中欧文化存在对性的严厉禁锢,所以安娜产生了严重的乱伦恐惧和负罪感。她必须把这种伤风败俗的性冲动及伴随的恐惧和负罪感“压抑”下去,结果导致了“癔症性神经症”。她的这些躯体化症状正是为了达到掩盖强烈的性冲动和压制恐惧情绪。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她潜意识里发生的,可能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
例二:不能表达的愤怒之情
本案例已经案主许可,去除个人关键信息做为示教案例:
男性,42岁,公司职员,因为胸闷、腹胀、上腹部持续多日不适,总有呕吐感,在综合性医院做过多次检查,排除了器质性问题。由精神科医生建议接受心理咨询。
咨询师第一印象:内向、语言表达力弱。
个案:结婚十年,妻子较为强势,两年前有一次妻子有婚内出轨现像,被来访者发现后,因顾虑到孩子,没有离婚,但是一直没有和妻子再次说过话,维持婚姻中,不久就出现上述症状。多方求治,一直没与婚外情事件联系到一起。为此困惑不解。
接下来的多次治疗中来访者很少谈到妻子,只谈到自己身体症状,希望自己恢复,大概在咨询第二十多次时,来访者谈到妻子时,出现呕吐等情况。接下来的几次出现了转机,来访者对妻子有很多愤怒的情绪,当时闪念过离婚念头,随后又对孩子产生愧疚不安,同时也看到妻子日渐消瘦和低落后,回忆过去美好产生原谅想法。
在大量暴露愤怒和表达情绪后,来访者身体症状开始明显好转。
例三:躯体化症状是为了得到继发性获益
本案例已经案主许可,去除个人关键信息做为示教案例:
一个妈妈带着8岁的孩子来做心理咨询。
妈妈说,最近半年来,孩子经常喊头晕、头痛,家长带着他看了许多医生,做了很多检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心理咨询。在仔细询问了孩子及其家庭的情况后明白了原因。半年前,孩子的父母吵架闹离婚,孩子在某次头痛头晕后,发现父母非常关心自己,生病这几天内都没有再吵架。父母一起陪他上医院检查,然后再陪他玩。
心理分析认为:孩子偶尔的头痛使他无意中获得了好处,得到父母的关爱。而父母不再吵架闹离婚的行为又在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症状,孩子便有意无意地借着躯体症状,来唤起父母的注意。
经过心理咨询的悉心指导,并进行了家庭关系治疗后,孩子的症状很快就消失了。
有意无意的借着症状获得好处,是我们人类在社会生存中获得的聪明之一。
通过疾病达到不上学、不上班,获许病退,得到劳保,避免指责和批评,免除某种责任和义务,寻求别人注意和同情等等,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些并非病人完全的有意伪装,但却是在有意无意中玩着这种游戏。
象玩物丧志一样,沉迷于这种游戏的后果造成不能自拔。以至于自我哀怜、怨天尤人,使个人发展受阻,发展受阻的结果使个体更加固着在玩病游戏上。那么看医生及检查和治疗就会成为他重要的工作。
森田疗法(主要适用于强迫症、社交恐怖、广场恐怖、惊恐发作的治疗,另外对广泛性焦虑、疑病等神经症,还有抑郁症等也有疗效。)强调的不放弃生活工作,顺其自然的去做,正是为了破除这种魔法游戏、回到现实人生中来,那么治疗也就在其中了。
我们所处的社会容易接受他人的躯体症状表达,并赋予同情和理解。而简单诉说情绪烦恼常得不到倾听和支持,甚至被视为软弱无能。这种被抑制的情绪从而使病人发明大量的躯体化症状以达到“继发性获益”(继发性获益是病人通过 疾病获得益处,如得到外界的关注、承认、 满足其自恋的心态或获得赔偿。)。某种意义上,这成了他们的“保护伞”,躯体化成为了病人对付心理、社会各方面困难处境及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应对方式。
-部份内容来源于网络
本文作者:
张智涵
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戳原文下载【情说】APP搜索“张智涵”,和她聊聊。
已获作者授权
编辑排版:情说君
图片源自网络
工作、生活里总有那些伤心、郁闷的时刻环绕着我们。
无法解答,无人倾诉。
情说问答社区正式上线,吐槽、求助、倾诉,两百多名专业心理咨询师聆听你的声音,公益为你解忧。
应用商店搜索“情说”即可下载。
END
情说,相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