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我花费了17年,假如我能活到80岁,那集中读书的时间占了人生的21.25%。按理说,这些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应该教我如何去工作、生活,教我如何生活的更轻松。
但是,读了越多的书反而更加的焦虑了。焦虑了怎么办呢?又去读书啊,去参加各种训练营,去做更多的事情充实自己,麻痹自己啊。这样做起码能让当下的自己舒服会儿,也觉得不会被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抛弃吧。
我们更像是被感染了病毒的丧尸追杀的那一群人,渴望被救,渴望活命,不停的寻找出口,却缺少智慧。有时候,我们为了逃命甚至会追随错的人,结果耽误了自己。
生活虽没有这般残忍,但我却是被生活推着走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一生。直到我遇到秋叶大叔,我觉得我明朗了许多。至少我慢下来了,不是偷懒,而是懂得去思考了。
读了那么多书了,为什么还会焦虑呢?
1.因为读的书吸收的是信息,不是知识
信息就像身体上的脂肪,不是越多越好。太多的话会影响身体健康。
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而知识是人类总结的经验、经过确认、验证的成果等。
而知识又是分成各个领域的,很多人只专注一个或者几个领域,就更没必要读其他领域的书了。
因此,必须要对自己需要学习知识的领域进行选择,才能有目标性的进行阅读。
这就说到了下面的这一点了。
2.因为不会主动阅读
我们都喜欢让别人推荐书单,而自己却不知道读了它对自己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或许有点儿用吧,但相比于有目标、有目的的读,就没有那么劲头十足了。而且容易放弃,心生疑虑。
要想主动阅读,知道自己读书的需求,要从了解自己、分析自己开始。
就要会构建自己的知识地图。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地图?
1.读书之前应该建设自己的能力地图
如何建立自己的能力地图,树叶大叔用一个木桶来做比喻。
这个木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桶的底板,也就是你的工作、专业、知识背景。这个必须得有。这个底板必须得有,否则你无从谈起装水。当然没有的话,可以找个方向一点一点打磨。
第二部分是围板。也就是你的软实力,比如时间管理能力、洞察力、情绪管理能力、演讲能力等。围板可能有长有短,所以针对短板就可以去选择相应的书籍了。
第三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筐绳,也就是极度个人自律+极度个人拼劲。如果没有第三,第一第二部分也很难实现黏合、连接。
每个人有了明确的这三部分。就可以组成自己的水桶了。当你明确了自己哪部分不够“硬”的时候,就可以针对性的“硬读”了。
能力地图可以作为你的阅读框架和进度指南。但有时候也因人而异。
2.试着构建一个知识地图(框架)
我们可以依据前面的个人能力地图来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哪块薄弱就进行专攻。
可以试一试下面的方法:
1.哪个环节比较薄弱,就应该从入门开始。因此可以用微信搜索。网文一般浅显易懂,很适合初学者。
2.如果你有了入门基础,那可能对这门学科充满好奇或者想知道更多其他的。就可以用知乎搜索,知乎上有很多的问题及答案,它会引发思考,从而在思考中学习。
3.当入门以后,并对一些知识点有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有疑问、争议的时候就用第三种方法——在豆瓣搜集书籍。进行深阅读、系统性学习。
系统性学习才能更全面的去学习知识。你可以通过目录获得知识的框架。
大部分同类型书讲的那些点都大同小异,主题基本相同。因此可以抓住目录,将目录视为你读一类书的框架。
硬啃书——进行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才能真正的建立起知识体系。可以通过主题阅读补充、完善知识结构树。
主题阅读可以让你有全局视野,而不会卡在某一个知识点上面,无法理解。
主题阅读还有快速强化的作用。可能在一篇网文里我们能看到一个工具的使用方法,但作为一个专业人员,还需要了解同类型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他们的优缺点。这个时候网文无法满足,就需要系统的主题阅读了。
主题阅读还会让你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树叶大叔在学习知识管理的时候就有了这样一种感觉。他的知识管理课程拿给懂行的人去看,竟然都折服。
希望我们也能通过主题阅读实现融会贯通。
当有了主题以后,我们反过来去看一些碎片文章,反而学习的更快。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这个领域的大部分知识了,所以理解起来、记忆起来都比只读碎片知识要有意义的多。
读完书,输出、分享才完整
分享是更好的学,分享是最厉害的学习方法之一。敢于分享就说明你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也就是你愿意学。
但分享不是简单的粘贴复制,而是带有一定的批判性质。在期盼与分享中学习。
分享的方式可以是实践、写作、演讲、辩论等。
作者简介:左芷。喜爱文字,喜欢与自己的内心对话。90后文案编辑,活动策划。文章未经授权,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