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传播学教程》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前半部分阅读笔记。
1.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心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其中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螺旋”理论,“知沟”研究,“培养分析”研究等。这些理论主题内容各不相同,但有几个共同点:1)它们研究等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较长期和宏观的社会效果;2)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3)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
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2)“休眠”效果;
3.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包括提示法,说理法和诉求法。说服性文章,有明示结论,观点鲜明,读者易于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但同时也容易使文章显得比较生硬而引起反感。另一种是“寓观点于材料之中”,不做明确结论,仅提供引导性材料,给读者一种“结论得自于自己”的感觉,使读者不知觉接受作者观点的影响。
在开展说服性传播活动之际,以什么方式“打动”对象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比如,冷静摆事实讲道理的“诉诸理性”,和通过营造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效果的“诉诸感情”。
还有一种传播说服效果:“警钟效果(恐惧诉求)”,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
4..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自信心假说”在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
5.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1)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么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地成功。
为什么大众传媒能够在我们身上产生议程设置效果?
人对周围世界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而新闻媒介对众多的话题提供了这种导向作用。
2)沉默螺旋理论: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沉默螺旋”假说的重要意义:第一,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社会心理机制的作用;第二,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对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3)培养分析:其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培养分析认为,一般受众不可能对电视节目中描述现实生活的虚构因素做出明确的判断,而它们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社会观。
感想:
上一本书里有写到这些传播效果理论,再读和记一次笔记,理解也加深,我会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的视角来让读者明白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让我们明白,如果作为一个受众,你容易受哪些影响。比如,议程设置,我们观察进入我们视线的新闻,信息,就会想,这是谁,想让我想什么呢?告诉我不要想大象,我可能就会只想着大象。
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视角,比如,先来说传播效果受那几种因素控制,它们都分别怎样的特点在影响传播效果,然后介绍历史上都是有哪些传播效果理论。
在学习传播效果中的技巧时,也可以让我们跳出来多一个视角,比如,容易影响受众的有哪些做法,诉诸理性,诉诸感情,直接说观点,寓观点与故事中,这些即可以用来说服沟通,也可以用来审视对方的说服沟通。我其中想到查理芒格说他父亲教给他的一个道理,想要说服,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对方答案,而只讲相关事实或故事,让对方自己得出结论,即给对方一种“结论得自于自己”的感觉。如果这对说服真的有用,可以用来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