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系统需求说明书
1.需求分析
1.1项目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建设智慧城市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每年有上千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随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病”成为困扰各个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难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破解“城市病”困局,智慧城市应运而生。由于智慧城市综合采用了包括射频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下一代通信技术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因此能够有效地化解“城市病”问题。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城市变得更易于被感知,城市资源更易于被充分整合,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城市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从而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解决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 系统目标
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应分为国家层面的建设目标和城市层面的建设目标。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应该说是相对清晰的,2014年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智慧城市的目标包括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等五个方面;2016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指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包括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精细精准的城市治理、融合创新的信息经济、自主可控的安全体系等五大要素;已发布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同样设置了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等多方面评价指标。综合来看,这些目标基本一致,都涉及公共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等方面,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要求。
通过系统(基础、应用、服务)的建设、运行及可实现的服务,促进人的智慧参与,构建效率、通畅,舒适、便捷,安全、和谐的环境。
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现代城市的发展正在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进化,城市治理也变得更加精细化。今年政府的重点投资方向,也聚焦“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1.3系统结构
2. 系统功能需求
2.1园区、楼宇安防监控、智慧管网
利用基于网络的高速三维虚拟实景展现能力,实现面向物联网的智慧园 区管理可视化应用,把所有管理对象都置于一个真实的三维世界中,实现数据的可视化。整合园区的多种资源,统一展现,提升管理效率;高效准 确掌握园区设备设施运行情况;实时监控园区安全运行态势,提高应急响 应效率。
2.1.1功能描述
靠人力来监控这些摄像头无法完成,海量的视频数据无法高效地使用,大部分的命运就是被后期的视频数据所覆盖,让视频监控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的功能,更好服务于城市安全。视频诊断:遮挡、黑帧、过亮、过暗、丢焦、偏移
人数统计:通过使用独特算法,人数统计功能可实现对所管辖区域进出人员进行自动统计,生成及时数据提供给管理人员。
人群密度估计:精准度高、误差小、同时具备智能分析功能、对人员密集区域可及时提醒工作人员调整。人数统计为大数据采集提供完美的统计解决方案。
2.1.2业务流程
用户下载软件再进行注册登录,绑定所需要的监控,然后就可以进行实时监控
2.1.3 用户界面
2.2智慧城市综合资源数据中心,市政数据
2.1.1 功能描述
以标准和规范体系为依据,以数据库对接和建设为核心,以网络三维GIS 平台为支撑,以网格化数据、信息共享和服务为目标,以标准化的应用接口为其他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平台和数据服务,把所绑定的所有数据归纳总和,展示。
2.1.2 业务流程
用户下载相关app,登录注册,就可以查看相应数据。
2.1.3 用户界面
3. 系统非功能需求
1.响应时间:分日常交互类、日常查询类、批量交易分别考虑。
日常交易指传统的大厅交互业务,如纳税申报、发票销售等,以及一次完成多笔业务处理的交易,如批量扣款等,日常交互类业务具有较高的响应要求。 查询类业务如登记资料查询、申报数据查询等。查询业务由于受到查询的复杂程度、查询的数据量大小等因素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给出一个参考范围。
批处理业务如会计核算等业务处理,该类业务处理复杂、操作数据量大、处理时间长。
响应时间指标包括:平均响应时间参考值(秒)、峰值响应时间参考值(秒)。
2.用户数:用户数要考虑用户数的增长情况,有以下指标:总用户数、峰值在线用户数、峰值并发用户数、平均在线用户数、平均并发用户数。
3.吞吐量:系统交易量的估算。指标有年交易笔数(笔/年)、高峰期交易笔数(笔/天)。
4.数据存储量:每年的数据存储容量(G)及未来几年该数量的预期(增长)值。指标包括累计存储容量(G)、年增长(G)。
5.系统可靠性:一般是窗口业务应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所有工作日的工作时间是可以使用的;其它业务应满足7×24小时可以使用;
6.可扩展性:可实现负载均衡;日后若信息量较大,则系统可相应增加服务器实现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