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遇见17岁的自己,只能对他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01
我们都想回到过去,只是因为现在不够好。
已经很久,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跟着故事的情节心潮澎湃,时而落泪、时而嘴角上扬。舍不得读完又按耐不住,用下班后的时光,熬了两天夜,读完了刘同的新作《我在未来,等你》。
说了奇怪,穿越回青春类的小说近年来不再少数,题材已不再新颖。但读刘同的这本《我在未来,等你》,却总能在书中隐约看到自己年少时的影子,仿佛回到了自己的17岁。代入感强,因而不自觉产生情感的共鸣。
36岁的他,叫郝回归。17岁的他,叫刘大志。其实他们是同一个人。
郝回归是一名36岁的大学老师。他对自己的人生有诸多不满,无比憧憬能回到自己的17岁,让一切重来。一次偶然,他回到了过去,与17岁的自己(刘大志)相遇,并成为了刘大志的老师。
相差19岁,随着与17岁自己的朝夕相处,郝回归逐渐发觉,原来糟糕的不是17岁、而是当下的自己。17岁的刘大志,善良、勇敢和热血,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待;而36岁的自己,却一次次向现实妥协、令自己心生厌恶。
曾经只想改变17岁的自己,却没想到,被17岁自己身上的勇气所震撼。郝回归返回36岁的自己所在的世界后,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并鼓起勇气去做那些曾经想了无数次但未付诸实践之事。
02
那些年的遗憾,不是因为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没做什么。
——《我在未来,等你》
每一个对当下不满的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想回到从前,让一切重新来过。
现实中总有着太多的不尽如人意,于是我们渴望时光倒流、希冀一切重来。仿佛再来一次,我们就有足够的把握翻身和逆袭。
书中的主人公刘大志,仿佛是一代人的缩影。从小在学校和父母的灌输下努力学习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毕业后找个安定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
在旁人看来,他一路顺风顺水,过着被人羡慕的人生。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样按部就班地、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生活,自己早已厌倦,却没有勇气跳出。
与17岁的自己相遇,看着那个年少无畏、扬着稚嫩笑脸的自己,看着那个无所畏惧、对人生充满热忱与希望的自己,看着那个信誓旦旦许诺“未来,一定不要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的自己,郝回归开始反思。原来,真正需要改变的,只是当下的自己。
也许只有重新遇见,才能看清曾经的自己。于是,他终于明白:“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想读什么专业,你想干一份怎样的工作,这都是你自己的希望,而不是周围人希望你去干的事。你的人生和其他人无关,从此刻开始,找到你人生真正的意义。”
03
当你日复一日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却满足于别人羡慕的时候,你的人生就完蛋了。 ——《我在未来,等你》
人生路漫漫,没有哪段路是白走的。后悔了,才想改变过去;强大了,才敢对未来负责。
我们曾经都有过不可一世的梦想,却一点点被现实磨平了棱角,于是甘于平庸、甘于成为了平庸的大多数。
年龄越大,反而愈来愈畏手畏脚、瞻前顾后,在了解了人生的艰难与奋斗的不易之后,我们开始放弃了追梦,选择了那条走的人最多的、看起来最好走的路。
每当有人试图点醒尚有翻身机会的你,你总是找出各种理由推脱。然后你说,“道理我都懂,可所有人都是在将就地活着啊”。
等到人生尽头、躺在床上回忆过往的那一天,你恍然大悟:自己的一辈子,就这么波澜不惊的走完了。
书的结尾,附上了一封作者的手写信。主人公郝回归在信中对17岁的自己说,原来并不是年轻的你有多糟糕,而是如今的我太麻木。
如果回到17岁,你想做的事情有哪些?
如果可以,遇见17岁那年叛逆的自己,我想说,珍惜人生中每一段的时光,无论是快乐、痛苦抑或是艰难,那些都是你生命中独一无二不会重来的体验。别逃避,试着去享受、并用心体会当下每一次的情感波澜和愤怒。
04
作者刘同在书中序言写道,“写了三百多个日夜,很辛苦,很尽兴”。
想对这部凝结着三百多个日夜心血的小说说声谢谢,想对故事中的郝回归、刘大志、微笑、陈桐、叮当以及陈小武说声再见。
谢谢这些真诚的文字,将我们曾走过的青春岁月,如同电影般一帧帧回放。让每一个读者,一次次热泪盈眶。
每个人的青春都不一样。但总有些故事,如同一剂良药,静静地躺在那里,却解救了我们曾经无处安放的迷茫与青春。
迷茫任何人、任何年龄都会有。有时,我们需要一本书,让自己看了又看,时而流泪,时而会心一笑。去找回那些遗失的激情、去找回那些青春时代的勇敢无畏。
未来,之所以会给人带来畏惧与恐慌,是因为它的不确定性。但也正因为此,才有奋斗和创造的价值。
过往的岁月终究无法改变,但对世界的看法与态度,却能够被改变。
每一个未来,都值得被期待。
我在未来等你,等你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在每一个路口拥抱你,拥抱着闪闪发光的、最真实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