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谈不上焦虑了,死猪不怕开水烫。
南渡北归第一部,南渡。其实从西南联大回来之后,已经大致猜到了这本书里面都讲了些什么,但是却没想到会用这样的形式呈现出来。
体裁上来说算是纪传体吧,一个人一个人地讲述过去,却不是生硬的生平记事,而是鲜活的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曾经在茶余饭后听到的故事,现在全都以严格的资料考证的形式呈现在了眼前。当然还有谜团,但是却几乎不存在杜撰。感谢作者,让我有生之年能够遇到这本书。
简单回忆一下,记忆最深刻的几个人。
现在我刚刚合上这一部的最后一页。所以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讲述的最后一个人,陈寅恪。最早见到这个名字是在初中的历史书上,排在严复和《天演论》的后面。后来只记得严复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却对陈没有太多的印象。
但是现在看到的陈,是随清华搬到云南蒙自,四人同居一室(三个室友分别是吴宓,闻一多和一个姓沈的学生)。每天晚上点上一盏灯,在长桌上伏案读《楚辞》,有什么想法便随手写下。每次上课都能在黑板上写满满两黑板的资料,每次去教室都要带上巨大的一包书。陈眼睛不好,右眼视网膜脱落之后只好用布把眼镜包上。有学生不忍他患疾还要背重重的一包书,主动提出每节课去接送他却被婉拒。
后来他接到了英国牛津大学的邀请,牛津希望他到英国教授汉学。一开始他不想前去,但是因为妻子患上了心脏病,家里条件也并不好。加上去英国有机会治疗自己的眼疾,前思后想之后陈决定带家眷前去岛国。
然而刚刚抵达香港,地中海却因为战乱无法通行。在香港辗转逗留许久,又遭受日本侵袭。身无分文的陈向傅斯年求救。傅斯年竭尽全力却无能为力。这时的陈是绝望的。
当邻居家的女儿被日军侮辱,陈的妻子果断剪掉了女儿的长发,让其女扮男装。这时的家里已经是一贫如洗。
最后,当一家人辗转到达澳门见到前来接应的同志的时候,那样的劫后余生,该会是怎样的畅快!
另一个印象很深的人,同样是国学巨擘,王国维。九一八事变,日军入侵,掌握京津地区实际军权的宋哲如,张自忠等人没有理会蒋介石的命令,自作主张与日军谈判企图求和,结果导致了华北的沦陷。在这样的时期,王国维在完成一天的工作之后借钱坐车前往颐和园,投身入湖。没有留下一句话。有人说他是为清朝殉葬,有人说他是因为欠债还不上而自尽。但总觉得这样的说法与王国维这样的国学巨擘形象有所不符,或者说不和谐。所以我倾向于另一种说法,他是为中国文化的陨落而殉葬的。历史再悠久,文化再精深,也挡不住侵略者的钢枪。中华文明史上的第四次南渡,已经拉开了帷幕。
究竟王国维当时在想什么已经无从考究,我相信这样的一种说法,是因为王国维就是会做出这种事的那种人。而如果有人做出了这种事,那也只能是王国维。
第三个人,蒋介石。与以往历史剧中蒋介石的形象有所不同。这本书里的蒋介石是一心抗战的,是意志坚定的。从九一八开始,蒋就在密切关注国家的局势。七七事变发生后,蒋马上下令调兵遣将安排反击。但是,这时的蒋并没有北方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宋哲如张自忠对他的命令置若罔闻,而蒋居然毫无办法。他的电报没有被认真对待,他所能采取的行动只是再拍一封电报。窒息,这操作真的让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