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宅在家,除了厨艺水平大涨,是不是揍熊孩子的“手艺”也渐涨了?在学校听话的乖孩子,在家成了“大魔王”。家长们束手无策,与期待A股来三个涨停板相比,更加翘首以盼的是教育厅复学的通告。要是在家再待两个月,那可怎么办?
我先讲一个故事:
上周末,妹妹带着孩子来我们家玩。新年后首次见面,我儿子小小明特别开心,心心念的姑姑和弟弟终于来了,几个小朋友在客厅玩的不亦乐乎,我正好躲进书房做点事。
一会后,小小明兴致勃勃推开门:“爸爸,快来看看,我拼的上海中心大厦”。
我被小小明拉到客厅,顿时傻眼了。天呐,客厅被炸了一般,沙发上、地上,到处都是乐高颗粒,一片狼藉。
孩子的姑姑先开口了:哥,你看看,小小明多有想法啊,这么短时间,居然完全凭记忆,把上海中心大厦拼出来。你看看,多像啊。她说这话时,还满脸笑容。
孩子姑姑的一番话,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她是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拼乐高,做出一个模型是特别棒的事。乱不乱,不要紧,重要的是好玩、有想法和会动手。
妹妹的思考方式,属于典型的“同理心”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
这段时间宅在家,家长们天天盼望开学的通知,还有羡慕人家的孩子。看,这是谁谁谁家的孩子,多么主动、多么优秀。连做梦都是自家孩子沉浸在学习的海洋里不能自拔。
——什么是设计思维——
主动,是一种优秀的行为品质。那如何培养出有主动性的孩子呢?产品经理有一套方法值得借鉴,那就是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
“设计思维”源于全球顶尖的设计咨询公司IDEO,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从用户需求出发来设计产品。IDEO的创始合伙人大卫·凯利,是乔布斯最亲密的朋友之一,1982年为苹果设计了第一款鼠标。后来,创办了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Stanford D-School)。
培养孩子主动性的第一步是换位思考,理解孩子。
产品是为人服务的,产品开发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给用户带来价值。这要求我们在产品研发和营销时,必须换位思考,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
换位思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太难了。要跳出自己的世界,进入到对方的场景中,去体验他的感受和情绪。
做过焦点小组的产品经理,对准确挖掘用户隐性需求之难,会有深刻的体会。何况是面对孩子呢?成年人与孩子处在不同的世界,本身就存在很多不同。
1、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样
小小明五岁时,带他去日本看樱花。走了没几步,就嚷嚷着,要我扛着他。一小时后,我腰酸背疼,放他下来,哄着他自己走。当场又哭又闹,这孩子也太懒了。
没办法,我蹲下来安抚他的情绪。就在那一刹那,我理解了为什么他不愿意自己走。我们在看樱花,他在看前人的屁股。
他眼中的世界,和我眼中的肯定不一样。
2、思维方式不一样
小小明拿着ipad,边吃边看动画片。
我:认真吃饭,不能三心二意,再看就把ipad收了。
小小明:为什么你看手机?
我:爸爸吃饭不看手机,做事专心才是好孩子。
小小明:为什么不看?爸爸,中国最高的楼是不是上海中心大厦?
我:……
大人做事考虑规则和习惯,而小朋友只关心好不好玩。这些差异都会导致“鸡同鸭讲”。
3、地位不对等
我:小小明,该看书啦
小小明:我玩会儿游戏。
我:再不认真学习,开学后跟不上课,老师就不喜欢你了。
小小明:哼,总是这么说我。
我和孩子之间,看似心平气和的交流,实际上是用另外的压力来刺激他。如何做到真正平等对话,很难。
这些不同,都会造成大人和孩子在沟通上的鸿沟。用同理心来理解孩子,不是讲讲道理就能够学会的,需要有意识地去训练。
——如何训练同理心——
产品经理在创意之初,会通过同理心思考,洞察用户的真实需求,设计思维提供了一些工具,其中一个工具叫用户旅程地图。
用户旅程图是将一个人为了完成某个目标而经历的过程可视化的一种工具。比如,我们要设计一个咖啡厅,让用户有很棒的体验。设计者要把用户从进店前看到的店面外观到喝完咖啡离开的整个过程中接触的地点列出来。
比如,一个顾客推开一扇大门,看到室内的装修、闻到的气味和听到的音乐,然后到吧台排队选择咖啡,看到墙上的标识牌写着咖啡的品类,热情而专业的服务员,便捷的付款方式,等待时间,座位的舒适度,甚至整洁干净的洗手间,直到喝完咖啡,推门离开。设计师要列出用户在每一个接触点的所做、所思、所想,从而还原他的体验。
为了获得尽可能真实的用户旅程地图,设计者会采用了角色扮演、实地体验、用户访谈等多种方法,挖掘出用户真正的需求。
家长可以借鉴用户旅程地图的方法,把孩子看作用户,去体验他的感受,理解他的想法,挖掘他的需求。
我来说说我的三个做法。
1、去孩子的环境,进行角色扮演,实地体验
小小明学了一年跆拳道,续费之前,学校打来电话,小小明极不情愿继续学习跆拳道。我问了半天也没问出理由。奇怪了,前半年积极性很高的啊。
于是,我决定去学校看看。跟老师沟通后,我申请进入教室观摩。小小明在班级中算是最瘦小的,有的同学甚至高一个头。二十多名同学都晋级了,只剩下小小明和另一个小朋友。可能是为了方便集中授课,不同年纪的小朋友安排在一个班,个头小的学得慢,逐步拉开差距了。于是,小小明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这让我意识到,孩子遇到的问题,家长在家是根本想不到的。后来,我每次去接送孩子,都会顺便观察一下环境,亲自体验他的活动路线,坐他的位置。
当扮演小朋友去体验时,你会不经意发现很多平时忽略的东西。比如,你会发现老师点名没照顾到时的气馁;洗手池台面过高,容易打湿袖子等等。
与众不如的体验,推荐你也试试,感受小朋友世界中的那些“不容易”。
2、睡前听他说说话
前段时间,频繁开网络会议,特别担心小小明出镜打扰开会,所以紧锁书房。忙一整天很累时,也最容易忽略被冷落一整天小朋友的感受。
有些妈妈,在睡前给孩子讲故事。讲了几天后,也不知道他听懂了多少。讲故事是单向的输入,如同布置工作一样,也许接收方听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信息。于是,我睡前抽出一个小时,和他聊聊天,听听他的想法,这样,让我有机会了解他的一天。
这时,我会做一名合格的听众,多听少说。鼓励小小明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同时,偶尔就某细节,提出问题。比如:小小明说上海中心大厦有632米,我以后要做建筑师,造摩天大楼。我问:这么高的楼房,你觉得需要几部电梯呀?刮大风会不会被刮成比萨斜塔?
这些问题既能让孩子思考并说出他的想法,也能引发孩子继续探索的兴趣。也许有的想法很荒诞,家长明知不切实际,也不要评论。继续探索的兴趣,是主动性的源泉。
3、换个场景思考
哥哥和弟弟抢玩具打起来,谁都不让谁,一时哭爹喊娘。很多家长会说,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让着弟弟嘛,不要跟弟弟争东西。其实,哥哥也是小朋友,他完全无感,就是不让步。也许,你会觉得哥哥很自私。
这时,如果你换个场景想象一下,你的领导对你说:“你是老员工,这次晋升的机会就给小张了。不要跟年轻同事计较,大家还是非常认可你的成绩。”你会是什么感受?
和孩子的对话,如果带入到其它你非常熟悉的场景,做父母的也能体会到弱势方的感受和情绪。也许,你并不是一定要这次晋升的名额,只是期望自己的努力,通过晋升这种方式得到认可。而认可,是继续追逐梦想的动力。
——给同为父母的话——
孩子是这个世界送给你最好的“礼物”,也可以成为你献给世界最杰出的“作品”。用设计思维去培养有主动性的孩子,给他的梦想插上一双翅膀。
在这个漫长的“寒假”,小小明用稚嫩的声音告诉我:“爸爸,我不打算考哈佛大学了,我只考清华大学,清华有我最喜欢的建筑学”。对一个八岁的孩子,他不知道“只考清华大学”的梦想有多么飘渺,但他认真看书、搭积木造建筑的样子,足以温暖父母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