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兄弟或安徒生的童话总是这么结尾的:「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好莱坞的爱情大片,结尾也永远是英俊潇洒主角光环的男主在千钧一发之际救出了美丽婀娜的女主,然后进行一场长到男演员大概都会觉得不好意思的吻戏。俄罗斯的情诗,写给的永远都是那二三十岁的金发少男碧眼少女,而且扉页的作者照片插图也妍美得让你无由去猜想那首诗送给的对象在二三十年后会变成一个比三个王胖还胖的俄罗斯大婶。中国的故事也没有太大差别,杜丽娘和柳梦梅注定会一起生活得幸福快乐,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最后变成了蝴蝶,但总之也不算太坏。
这样的原因,并不是作家们对故事的残缺抱有偏执的热衷,他们只是无法在高潮抵达后,再把故事变得比之前更美好。王子和公主隐居的那个森林小屋,永远也达不到巴洛克式的阳刚或洛可可式的艳丽,正如谁也无法保证那个美国英雄和那个女生之后不会假如美利坚庞大的离婚大军,而那俄罗斯大婶不免会站在莫斯科市中心那限量供应大列巴和伏特加的叽叽喳喳的市场。只有最高明的——但大多数情况是最蠢的——导演和编剧才会在给观众营造了一个梦后,把它踹碎掉。导演们和作家们总是微妙地阻绝你们产生「他们并不会永远地那么超现实下去」这样的意识,正如你并不会时不时产生「美女也要大便」这种意识一样。
聊这些话题的原因,是@今晩の月はとても靑いね昨天在空间上 Post 了一篇文章,探讨玛丽苏「文学」和言情小说中的「理想化」爱情和现实生活中的「现实」爱情有多么的脆弱、不遂人愿和不「理想」。说实在话,她远比我有资格说这些话:一方面,她看过的言情小说和玛丽苏文学铁定比我丰富;另一方面,她的感情经历也比我丰富得多(笑)。然而我还想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为觉得这问题还有发挥的余地。并不是就「理想与现实」这种过于庞大的话题论,而只是谈谈感情。
我很久以前就做过这样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是,爱情并不是耐耗品。真正的、完全的爱情应当只存在于追求时,之后会慢慢变质——到可以预见的某刻会完全稀释。最好的结局,是它降解成亲情,正如我们许多人的父母一样。我觉得夫妻的感情和爱情是很有区别的,相反,更趋近于「亲情」。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爱情的根源使命(传播基因)已经被达成,取而代之的,是归属感、依赖感等更加温和而柔软的情感。老电视剧里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我虽然很反感这种格言式或鸡汤式的表达,可至少这话讲得确实体面。不得不认定,这种情况下,纯粹的「爱情」,它的霸权确实无法存在很久。
爱情另外一种体面的结局,我觉得肯定是单恋的结束。这种爱情的结尾,我倒觉得优美而自然,正如一滴水消失在池塘中。它的优美之处在于,它从头到尾,一直都是爱情。若是最后因无力而放弃,消解成友情并没有不妥;如果因为表白失败而形同陌路,那么也总算清清静静,不算太坏;列位看官最希望的两个人在一起,这自然更好——虽然它也会最终走向爱情的结束,无论以何种形式。
总之,就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爱情的不稳定性是非常强的,它一定会在某个时刻变成一些不同的情感——可能更伟大,如亲情,灵魂之间的友情,如生死之间的思念(参 Jack 和 Rose);也可能是平行的情感,如友情,如主仆之情,如追忆之情,如合作伙伴之情——最糟糕的,可能是仇恨,可能是形同陌路,可能是成为单纯的利益关系(参吕不韦和赵姬)。可是,它最终的消解,似乎是难以避免的。
换一个讨论的角度,即使在爱情维持的范围内,它也会从中变质。每个人;至少,每个并没有那么被社会格式化的人,都和他人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同。在疏远的时候,这点棱角可能并不会互相伤及。可是在求爱的过程中和爱恋之中,这些棱角的触碰却会变得非常激烈和突兀。这时,会有那些「恋爱专家」给你以「忠告」:「改掉自己的习惯,多去包容别人。」这诚然说的很对;首先,一个深爱着对方的人一定会去包容对方的缺点;其次,去迎合对方,得到的正面感情也会大于改掉自己的习惯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再次,在功利的角度上,这是有利于传播基因的,大脑会指使你选择这么做。可是,这么做了以后,你还是原先的你吗?假如不是的话,那么那个原先的你们搭建起来的爱情,还是原先的爱情吗?我不能给出答案。
于是我想,中学时代的「爱情」是最彻头彻尾的纯粹的「爱情」,它没有物质、没有利益、没有性交易、没有恶俗的相亲和庸俗的选妃。它唯一的软肋在于,它太青涩了,青涩到不足以被称为「爱情」。没有财务自由,处处受人限制,不求结果不求回报,两方都一无所知,这个时候的情感最纯粹,不会有功利,源于情欲却高于情欲——这有点像什么?这让我想到了战乱时期的爱情。乱世之情也是如此,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它的美好,正在于它完全把脆弱露骨在空气之中,宁可让它不稳到一阵风就可以吹碎,也不愿意丢在旧仓库里,一点点被氧化成齑粉,最后完全消失。
所以让我做个总结吧:中学时代的爱情面对现实的脆弱正是它的美好。爱情在哪里都脆弱,它一定会稀释,它有一个负而轻微的斜率。中学时代爱情的美好在于它的脆弱太明显了,它在高潮之处和碎裂之处,斜率都如此之大,大到那负的、自然的斜率,比起来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是故事的结尾了。好莱坞的大片,在上升的曲线上结尾;事实上,结尾会落在那下降的斜率上,落在那亘古不变的脆弱上,落在那一瞬间的美好上。在它碎裂的那一瞬,故事便开始不断地抖擞她那满身的美好。
而这个故事唯一吊诡的地方是:
@今晩の月はとても靑いね和我的爱情观那么相似,这货却感情经历那么丰富,我却是注定孤独一生。
我勒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