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亲近的人往往也是我们在言语与行动上伤害最深的人。我们总是对陌生人谦恭有礼,却把自己最差的一面留给自己亲近的人。
面对同事、朋友或陌生人的时候,无论工作上有什么问题,生活上有什么八卦,我们往往会知无不答,彬彬有礼。可是在面对亲近的人时,尤其是父母的关心,我们总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格鲁吉亚摄政大学心理学教授Deborah South Richardson曾经用了30年做了一个调查,并在《心理学发展方向》期刊上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报告,在研究中得出了这一结论——比起更陌生的人来说,对那些我们亲近的人,我们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
Q1
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于伤害自己身边亲近的人,却能对陌生人彬彬有礼?是不是真的如歌曲里唱的:“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我们都知道,所谓亲近的人就是他们通常不会因为你的“攻击”而率性离开你。
Richardson教授说,“对兄弟姐妹的直接攻击,不管是语言上的还是行为上的,都可能是基于安全的考虑。就是说,我这么对待我的兄弟姐妹时是安全的,不需要间接,不需要被动,他们永远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她猜测,类似的行为也会发生在热恋的情侣身上。
我们潜意识里认定他们是自己亲近的人,会对自己好,哪怕自己发脾气,也不会吓跑他们。所以这更是让我们说话口无遮拦,甚至出口伤人。
当我们认定他们不会离开之后,我们甚至会对他们做出更高的期望,哪怕是多么地不切实际。我们总会在意识中为他们设定许多苛刻的要求,并且固执地认为他们是最懂我们的人,无论如何都会站在自己这边,清楚明白我们的所有要求并做到。
但就如周国平老师说的,“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我们设定了苛刻要求,我们的本能还会促使我们去挑剔。然而苛刻的要求与本能的挑剔似乎就像是同极磁铁,始终无法吸到一块去。当对方无法与我们预期中一样时,冲突便难以避免。
而很多时候,我们对亲近的人发脾气,并不是针对这个人,而是我们内心积攒了许多负面情绪。也许是工作让我们感到了疲惫,又也许我们只是莫名其妙觉得烦躁。在面对亲近的人,我们便尽情放松且无所顾忌,因此他们就极易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发泄对象。
Q2
你愿意看到你亲近的人受伤害吗?想必你非常不愿意。那怎么办?(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开玩笑,往下看↓↓↓)
01.改变沟通方式,降低误会发生的概率。
当你父母唠叨你应该多吃点饭多穿件衣服的时候,你觉得烦躁,可你的回应应该是:“我已经吃饱了”、或“我已经穿暖了”,而不是“什么都管,你烦不烦啊,不用你管”。当你想知道你的伴侣为什么晚回家的时候,你问法应该是:“你去哪里了呢?我刚刚很担心你”,而不是:“你这么晚回来是不是野去了?”
02.正确看待问题,攻击问题,不攻击人。
就事论事,而不应该因为某件事去攻击那个人。比如:“你这人怎么这样啊”、“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弄好了”。也许你只是在表达你的情绪,但是破镜难以重圆之后还毫无列横,往往你口无遮拦说出的话给他们带去的伤害远比想象中的多。
03.接纳情绪,找到合理宣泄情绪的出口。
除了有原因的情绪之外,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叫情绪周期的东西,就如同生物钟,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里莫名情绪低落。就如同你们说的,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当然这不仅仅是在说女人,男人也不例外。(我们女孩子有大姨妈,你们大男生也有大姨夫啊,没错,就是这样的!)。
每当这时候,我们意识到了坏情绪,我们就应该通过转移注意力或适当宣泄,比如运动、听一些轻松的音乐等等,尽力回避冲突,防止情绪恶化。
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你能伤害的永远只能是爱你的在乎你的人”。这句话说得很对, 但听着就让人觉得很心寒。因为人心从来都是脆弱的,它禁不起无止境的伤害与摧残。
就如叶壮老师(知乎心理学领域优质回答者)说的,“再亲的人,在关系两端也各是独立个体,爱的力量再大,也不能推翻人跟人打交道的基本规律。或许,爱只有对珍视她的人而言才足够牢固。”
爱只有对珍视她的人而言才足够牢固。谁说不是呢?!
版权声明: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文 | 燕子 | 逗逼也正经。喜欢对自己的生活瞎搞且胡说八道,坚持过喜欢的生活,干喜欢的工作,处喜欢的人儿。
插画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