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思维导图遍地开”。从去年10月开始,在微信好几个帖子中看到一种叫思维导图的图片,这些图片的用途各种各样,有对减肥方法进行总结的,也有对培训方法进行分析,还有用于读书笔记的整理。先说说对它们的直观感受:一般每个思维导图都有一个中心问题,这个中心问题如大树的树干,处于图片中央;围绕这个问题长出好多分支,这些分支问题如同树干上长出的枝丫,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各种小问题;图片一般颜色丰富,不同的分支用不同颜色区别;每个树枝上都有一些概括性的文字,一般都是词组。这样的图片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它们对中心问题进行了分解,像是一种头脑风暴,使得问题重点更突出、内容更全面、思维更清晰,也更容易记忆。但每天接触大量的信息使我忽视了这个很好的工具,当时我只觉得画出这样的图还真是挺花时间,并没有动力想去对它进一步了解。最近有一篇文章促使我想到要好好学习一下这个工具,那就是阅读的输出和输入的关系问题。
很多人都有大量阅读的经历,却发觉读了那么多书并没有什么大作用,因为根本记不住那么多的新内容,书到用时还是少。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很多(以后另文分析),其中有一个因素是对这些输入的内容大部分人并没有通过输出进行运用,而没有用过的东西其实是很难真正掌握的。
于是,我想到了思维导图。它可以很好得把阅读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可以使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思路条理清晰,不遗漏重要信息,由于其简洁的表达和形象的输出形式,也很便于记忆,这是对阅读进行有效输出的方式之一。另外,我发现它不仅可以用于读书笔记,还可以做很多工作,如对一个研究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演绎,对一个项目的开展进行前期推演、对一个新任务计划制定......。实际上很多地方都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来辅助思考,其简洁形象的图片形式还可以使记忆时间缩短。更重要的是,学习思维导图也是让自己从阅读的输入端拓展到运用输出的一种方式。通过阅读知道了这样一个很好的工具、如果仅仅停留在知道上,那前面的阅读又成为一次新的时间浪费,那现在应该做的是行动起来,学习这个工具,让它用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
这些只是目前我对思维导图作用的理解,网上有大量关于思维导图的作用的文章,有时间可以进一步学习。创始人TONY BUZAN的这项成果已经使2.5亿人加入使用它的行列,可见它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工具。思维导图有专门的软件,经过简单比较思维导图软件后,我下载了一款免费软件imind,接下来准备自己摸索画一画思维导图来帮助自己在读书、研究时整理思路、拓展思维。
“山那边有海”的文章都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发简信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山那边是海岸”,做自律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