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即为思想、观念。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教育理念现代化。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革命势在必行,不断更新和转变教育理念迫在眉睫。
一、教育目的重能力提升。
教育不是单一的提高学生分数,也不是片面的只让学生获取知识,而是一个培养人的系统工程,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教育的目的理应确立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课堂教学中,主动挖掘教材,寻找教育资源,以提升能力为目的,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搭建平台。“第十名效应”的存在,进一步印证了能力对于立足社会,实现价值的重要。
二、教育方式重多元发展。
伴随教学经验的积累,往往会形成一些固定的教育方式。在一定阶段这些教育方式是对教学有利的,但教育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革新的过程,教育方式理应不断适应新的教改要求。教育方式应该重视多元化发展,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一要重视课前预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提出教学目标,低段学生要学会汉语拼音,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阅读和写作目标。若能对照课程标准,系统化的对学生课前预习加以指导,就会在课堂教学中开个好头。经验告诉我们,凡在预习上安排恰当,加之学生对预习任务的有效落实,课堂上便顿觉轻松,课堂便会呈现事半功倍之效。
二要重视当堂练习。课堂是师生间思想交流和知识迁移、的过程,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提升的过程。对当堂练习的重视,既能让新知有效巩固,又能当堂反馈学生掌握情况,有利于施教者及时调整思路,当堂补救。
三要重视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最能体现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角色定位。通过教师主观上的启发、引导、交流、探讨、乃至质疑、争鸣,达到师生互动交流的最佳状态。
四要重视生生互动。课堂中既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就少不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无论是两人结对互动,四人小组互动,还是更深层次的组与组之间的互动,都会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帮助,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学习自信心的形成。
五要重视实践教育。单一的以课堂为主阵地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当知识传授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后,便能大大增强育人成效。集中表现在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知识掌握效率高,记忆深刻,是全方位的教育方式。
三、教学方法重多样高效。
一节课,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尽可能要灵活多样,在什么环节运用什么方法要提前谋划,当堂运用中也可结合课堂实际适当调整,前提是要能有助于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成效。
一是注重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既有师生间的,又有学生之间的。一般情况下师生间的合作重在教师的引导和释疑解惑;学生间的合作重在理清思路和弥补不足。注重合作探究会让整堂课更活跃,参与度高,容易掌握知识点,更有利于重点把握和难点突破,为课堂成效提升打下基础。
二是注重拓展延伸。课堂高效的基础参数是容量,教师在确保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课堂实际,恰如其分的丰富教学内容,扩充一定的知识。但丰富或扩充的前提是要充分考虑学情,有意识的准备一些与本节课相关联的内容,所准备内容对本节课教学有一定的升华作用。拓展延伸查验的是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综合业务素养。
三是注重纠错反思。学习上的纠错就是在对症下药,让学生养成有错就改、独立完成的习惯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当堂反思教学的疏漏之处,尽力在课堂弥补。也要在课后静下心来全面反思,记录自己一堂课的得失,为下节课理清思路、找准方法自我分析研判。在教师持之以恒的教学反思和学生坚持如一的纠错改错中,必然会提升教学效果。
四是注重信息辅助。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教育的现代化必须有信息技术的参与其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多媒体设备来为课堂增彩。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恰到好处,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烘托课堂气氛,增加课堂容量,对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四、教学反思重持之以恒。
对教育规律的摸索,对育人目标的确立,对教育理念的转变,对教学方法的探究,都是对教学的反思。没有反思的教学是平铺直叙毫无色彩的,很难有提升和突破的。教师有教学随笔、教学感悟、教学反思、教后记、校本研修、教学论文,这些都是在不断反思梳理过程中形成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少讲、精讲,讲到点子上、讲到恰当处。需要变换花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把控课堂节奏,提高课堂学生学习参与度。需要特别关注学困生,要能一对一进行贴心辅导,课堂上多给这些孩子提供交流探讨的机会,可以分层次布置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减轻学困生的课业负担,对他们多一些关爱,树立起学习上的自信心,让他们有学习上的归属感,课堂主人的角色定位。需要在培优上下功夫,要给这些孩子有高一层次的学习目标定位和挑战。
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教育的发展性和前瞻性的需要,转变是革新,是为提高课堂成效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