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说过许多关于父母把孩子送去杨永信的电击牢房里进行教育,年纪轻轻的孩子为非作歹等这些负面的新闻,那么为人父母需不需要接受培训呢?为人父母时,孩子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是否有想过孩子就是父母的缩影?
我们成人会把我们的神经官能症、态度、习惯、偏见、言谈举止和情结传递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我们的孩子就成了我们的一种再生品,正如我们是父母的再生品一样。我们的父母亲到底有多少东西存活在我们身上?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尽管我们觉得自己是多么叛逆或富有创造性。
意大利作家皮耶罗·费鲁奇的《孩子是个哲学家》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以往的以父母作为权威来决定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作者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即抛弃成人的眼光,以孩子发现世界的眼光来重新反思审视自己。
本书通过写自己与两个孩子的相处生活模式等,作为成人的父母常会惊讶于孩子的发现,孩子的想象力以及他们的探索。我也会想到与我的小侄子侄女相处时的情形。有时候我会特别不解他们为什么能够做到把一集动画看个几十遍,然后跟着字幕说出具体的台词。
在本书中作者说到重复是孩子认识世界以及思索探知周围的重要方式,就好比模仿是青少年学习的方式。这也让我们对于孩子的某些怪行为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不是以成人对待成人的方式去看待孩子,甚至有时候我们也要从孩子的身上去学习,学习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总是有一股探索的劲,毫无畏惧。
一次,在麦当劳时看到一个小男孩在沙发上攀爬,他的母亲与另一个友人在说话。小男孩爬着爬着不知怎么的就要从上面掉了下来。我看着他危险的行为也不禁心悬了一下。当时他的母亲看到了立马就给他一个呵斥,叫他赶快下来,结果小男孩被母亲的一声喝令吓得从上面滚下来,顿时哭声响起。
有时候,孩子害怕的不是爬得高掉下来,而是畏惧父母的斥责,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进行某些在父母看来极其危险的行为,畏畏缩缩。我想在下一次这个小男孩估计再也不敢随心所欲地去攀爬高的地方,因为当他在做这样的行为时,就会在脑海中冒出“小心,危险!”的声音,从而束缚了他行动的范围。
在《壹心理课堂》中讲到一个女孩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欺负时,她自己受到了伤害却也不告诉父母,当父母发现时她才说出原来是同学弄的。孩子为什么受到了伤害也不敢告诉父母?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也是父母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我们要以“孩子就是孩子”的方式去教育他们,同时也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活得像个孩子。
我们作为大人会习惯于掩饰自己的感觉,羞于表露自己,或者是习惯于被框定在社会无形之中所约束的规范之中,让自己的行为更加贴合社会规范,而孩子则是主动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喜悦以及愤怒。肚子饿时就哭叫,生气时就赖在地上不起来,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对抗成人对他们的期望,以孩子的方式在不断成长,这是我们成人要向孩子学习的。
王朔的小说《我是你爸爸》结尾意味深长,以一只凶猛的老虎长嗷一声兀自走向笼子吃饭的描写来预示父亲与儿子的关系依旧是建立在饭桌上的友好关系,而各自怀揣着心事。在一个家庭中,父亲马林生与儿子马锐的关系僵硬,很大方面是来自于这个家庭是破裂的,导致孩子心性过快早熟,懂得成人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可思议,也想以大人的口吻来描绘以窥探这个世界。
文中的父亲是可笑的,有时让人觉得他才是个真正的小孩。大人常常用自己以为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却换来的是孩子的叛逆不止。无论哪种方式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都应该顾及孩子那颗争强好胜的自尊心,大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家庭中教育孩子的方式应该是怎样的?称兄道弟?或是长幼有序?放任自流置若罔闻?父辈与子辈之间的隔阂是什么引起的呢?
作为家长,又应该怎样关注孩子的心态呢?究竟谁才是爸爸呢?
为人父母,你并非被罚为奴隶,而是被赋予照顾一个孩子的特权,以及再次成长的可能。父母的想法有时候还比不上孩子的做法,孩子有时候也是父母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