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仙子 2019-2-15 【日更第49天】
简友圈对是否坚持日更及日更的优劣存在分歧。有人叫好,有人不赞成。
那么,日更,到底要不要坚持?
至于是否选择日更,跟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工作繁忙之程度及生活压力是否之大,密切相关。
喜欢和坚持下来者,就觉得日更好;反之,则觉得是累赘和压力。任何事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喜忧参半,不可能一个萝卜两头切。
既然有那么文学爱好者、写手、大咖活跃在简书公众平台,坚持日更,乐此不乏,并靠辛勤的创作,获得简书授予的‘’日更达人‘’徽标,那么日更,至有它的妙处和存在的价值。
坚持日更,对一个文学爱好者亦或写手读写水平的提高和自律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至少,目前,我这么认为,也还坚持着每天日更。但我不敢保证能坚持多久。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事物无限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阶段上升到高级阶段。
写作,是一个漫长而日积月累的过程,没有一定数量的文字积累和艰辛付出,厚积薄发,要想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是不可能的。
俗语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意思是,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
那我在再添加一句,‘’文不离笔‘’。很显然,日更的作用和意义突显。
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俗话说,十年铸一剑。实际上,打造好一把宝剑所花的心血和功夫何止十年。铸剑如此,追逐文学梦想也如此。
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正是用好几个十年才把自己打造成了一把文学领域的宝剑,成为当代国内数一数二的大作家,为读者奉献了一部部熠熠生辉的文学作品,推动着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
但在写作生涯背后,贾平凹付出的心血又有几个人能体会到?
为了实现文学梦想,上世纪70年代初,19岁的贾平凹从陕南商洛丹凤县农村来到西安,用他的话说,他刚走下汽车,被大城市的繁华“晃眼”了,一下子觉得自己很寒碜。
但他觉得这些奢华都跟自己无关,他唯一要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为自己耕耘出一条路,让自己立足在西安这个千年繁华古都。
几十年来,贾平凹的却写得十分辛苦。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摘自贾平凹自述中的一段文字:
‘’从夏天起,病就常常上身,感冒几乎从没有停止,迟早的晚上鼻子总是不顺通。我警告着自己:笔不能停下来。当痔疮发炎的时候,我跪在椅上写,趴在床上写;当妻子坐月子的时候,我坐烘尿布的炉子边写。每写出一篇,我就大声朗读,狂得这是天下第一好文章。但过不了三天,便吸气了,视稿子如粪土一般塞在柜屉里。‘’
大作家创作尚且如此艰辛和勤奋,更何况于我们凡人呢!
诚然,不能为日更而日更,不能为凑字数而写文。但谁的脑瓜里,也不可能每天都有奇思妙想,思想火花,哲思悟道等等。
在平凡的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美,搜寻亮丽的风景,挖掘出震撼人心的生活细节,把它变成文字,写成美文,启迪心灵,陶冶性情,丰富我们的生活,能给人以向善向上的力量,这便是好文章。
在我看来,每周至少有两三篇像样的、有水准和质量高的文章垫底,其他几天写一些生活感悟、心路历程、见闻琐事以及个人的碎碎念,未尝不可。
每天忙完工作,干完家务,做完琐事,步入书房,按亮台灯,沏一杯红茶,放一段轻松舒缓的音乐,深呼吸一下,彻底放松心情,让心静下来,慢下来,徜徉于书海中,驰骋在文字里,这样的日更不失为一种美丽和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