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近两年在美国的一部现象级文学作品,据说在美国有纸卖的地方就会这本书,从上市第一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已累计80周,仍高居TOP 1,豆瓣评分9.1分。
作者塔拉 Tara Westover亲自选定中文版的书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取自《圣经》中"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意为“逃离”和“找到新的信仰”。这是一本自传,听上去像是一本励志的鸡汤自传,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只是抱着凑点热闹的心态去读,毕竟豆瓣9.1的评分意味着它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果然,大概看完书中第一部分的时候,我不仅喜欢上它了,并且打算为此写一篇读书笔记。
塔拉出生在爱达荷州的一个摩门教徒家庭中,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塔拉是最小的妹妹,父母是极端的虔诚的摩门教教徒 ,尤其是父亲,他排斥反对政府的一切,认为学校和医院都是恶魔的化身,因此禁止让孩子们去学校读书,即使家人包括他本人面临生命危险,也坚决不让去医院救治;他相信世界末日,为此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在地下室里囤积着大量的罐头和汽油,以便末日来临时逃跑之用;他将女性物化,认为裙子或者裤子高于脚踝的都是妓女。准确地说,父亲其实是患有某种精神疾病。塔拉的母亲,年少时受过教育,年轻时是个无牌照的助产士,但最终还是深受丈夫的影响,给受伤的塔拉造成二次伤害。除了父母,塔拉还有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哥哥肖恩,长期对塔拉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控制与虐待,可怕的是,父母对此竟然闭目塞听,多年后甚至指责塔拉胡乱编造事实,此外,连同样受到肖恩虐待的姐姐奥黛丽也选择背叛塔拉,以换来全家人的信任与庇护。塔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在17岁之前没有到学校读过书,后来却先后在杨百翰、剑桥和哈佛完成了哲学硕士和历史学博士的学习。
这荒唐的生活,像极了虚拟小说里的情节,但残酷的是,现实生活有时比虚拟小说还荒唐。
这荒唐的生活,常常让我无法把书中的时代背景定位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至今,作者塔拉出生于1986年,与我相差一年,而且出生于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我实在很难想象这样荒谬的事情会发生在这个时代,这也是书中故事让读者感到震撼的原因之一。
同样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个极端愚昧的家庭中,出现了三个博士,塔拉和她的两个哥哥。到底是什么让这一切发生?转折的点在哪里? 我认为是塔拉的哥哥泰勒,家里三个博士的其中一个,也是家中最先为了学习而走出巴克峰的人,也许用“逃出”比“走出”更为合适。如果没有泰勒的支持和鼓励,塔拉很可能不会参加大学入学考试,更不用说后面接受的教育。
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不是鸡汤,它更像一碗中药,苦涩,沁入心脾,苦得让人清醒无比。作者并不打算告诉你她是如何勤劳学习,如何把一天时间把一天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熬了多少夜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塔拉用客观、平静,甚至带点冷淡的语气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一一诉说,把所有看见、听见和感觉到的都铺开,冷静地剖析自己的心中的矛盾、痛苦与挣扎。
绝大多数的读者会把一个时下热门的词语跟这本书联系起来,“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毋庸置疑的,它深入我们的骨头和血液,你不能只取精华,舍弃糟粕,你只能全数收下,塔拉也是,她无法只选择地下室的寥寥几本书和泰勒留下的唱片,她的生活离不开父亲经营的废品场里的烂铜破铁、起重机和那些会吃掉人胳膊的可怕机器。即使塔拉取得多大的成就,她身体里关于年少的记忆,不会是游乐场里的欢笑声,而是废品场里起重机的声音。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深入骨血的东西无法割舍,是什么导致同一家庭中几个孩子的巨大差异?七个孩子中,有三个完成了博士学位,另外四个到书本完成时仍然在经济上依赖父母。答案只是Educated 教育?我认为教育只是产生这些变化的其中一个原因,更为关键的因素是:当原生家庭给予你的世界观和你自己不断认识的世界与自我产生巨大冲突和矛盾的时候,你怎样去重新塑造属于你自己的世界秩序。 当塔拉在剑桥看到另一个世界的时候,那种震撼的感觉如同年少时看到穿小纱裙跳舞的女孩们一样,当时塔拉的世界是混乱的。在经历母亲与姐姐的背叛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导致差点不能完成博士学业。重塑的过程十分痛苦,但是塔拉是坚韧又理性的塔拉,她在看到另一个世界时,并没有像那些虔诚的摩门教徒那样称之为”撒旦“和“路西法”,而是去思考去辨别。
此刻,我想起之前关注的一个博主说过的一段话: “我们需要极度开放,在与现实博弈的过程当中,我们碰到折和失败,所感知到痛苦之后,痛苦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当你跨越了痛苦,去思考去寻找你痛苦的原因,这时候痛苦才会变得有价值。” 当时我觉得这段话有点鸡汤,或者说,道理人人都懂,但无法实行,但是我认为塔拉做到了,书写这本自传,也是她思考、剖析自己内心痛苦的过程,她自己称之为“自我救赎”。
另一个视角,家庭除了给塔拉带来痛楚之外,也带来了哥哥泰勒以及一些宗教的书籍,这种特别的宗教信仰熏陶,让塔拉对哲学与历史方面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事物从来都不只有一面,有些人从小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家庭中,长大会更懂得珍惜爱人,因为知道幸福来之不易,有些却放任自己继续出演上一代的悲剧,导致这样的区别是反思重塑与放任固封的差距。
引用一段书中最后部分的原文:(特意找来英文版,哈哈)
"Everything I had worked for, all my years of study, had been to purchase for myself this one privilege: to see and experience more truths than those given to me by my father, and to use those truths to construct my own mind."
其实书中也有挺多关于教育子女的启示,至少可以提供一些方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可以理解为授予技能,但更重要的是授予反思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凡事多提供不同的角度让孩子思考,长大就不容易转牛角尖,不会走极端,不会人云亦云;可是更应当授予的“渔”应该是,让孩子相信自己有“渔”这个能力,相信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局限于目前的生活,"to see and experience more truths than those given to me by my family." But how? I still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