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穀(谷),不易得也。”
【冰雪浅见译文】
孔子说:“求学三年,念头不在求俸禄(当官发财、名利地位)上,不易得啊。”
1.学而优则仕。
春秋时候农耕时代,职业规划不像现在科技发达分工繁多,平民只有读书考功名。一种是“仕”——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学而优则仕”当公务员。李炳南曰:孔子不反对学者作官,作官当然有俸禄,但须认识作官的目的在治国安民,不在求禄。当时有此认识的人不多,所以孔子说“不易得”,意思是希望学者建立正确的认识。
另外一种是“士”——“士”是一种技巧与职业,学了六艺等写字、算术,可以帮人管账、管仓库、管家;另鲍鹏山老师说“士”是“小人儒”,学了六经,若不能出仕,则去干一种营生,是和目前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一条龙的主持人职业类似。伊藤仁斋曰:志小者其得则小,志大者其成必大。为学之久而志不至于穀,必不为汩汩于流俗而终其身,圣人所以嘉尚之也。
《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7年小成,9年大成。板凳也是要坐近十年冷。
2.“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时候人们学习都是为自己的初心一直守护着一分学问的净土;今天的人学习基本上是为了利益最大化、他人的认可、外在的压力或诱惑。
孔子这一章说“三年学,不至于谷”,这个弟子的初心应算是有志于道。钱穆曰:“当时士皆以学求仕,三年之期已久,而其向学之心不转到谷禄上,为难能。”
康有为曰:盖学者之大患,在志于利禄。一有此心,即终身务外欲速,其志趣卑污,德心不广,举念皆温饱,萦情皆富贵,成就抑可知矣。而人情多为禄而学,此圣人所由叹也。笃学明志,切问近思,这是无数先贤行状昭示给我们的道理。今之学人应该永远保持一个质朴的初心,追求智慧、勇于自省,把学习古典当作一生的生命本质的修行。
无论古今,古典经典学问本来都是生命的学问。如果没有堪破物欲贪婪的迷障,没有能力抵制现代科技信息泛滥游戏成灾的诱惑,没有准备好在“一簞食、一瓢饮”中坚守“为己”之学,青灯黄卷,皓首穷经,用生命的热情点燃经典之火焰,用身心释放一生之热切,躬身实践知行合一,那永远只能是叶公好龙、为他人而学做做样子罢了!
【附录文献资料】
朱子曰:为学之久,而不求禄,如此之人,不易得也。
李塨曰:学,入大学也。《学记》“比年入学”,谓每年皆有入学之人也;“中年考校”,谓间一年而考校其道艺也,是三年矣。学古入官之念于兹动矣。乃心专在于学,并不至于穀禄,此其人岂易得哉?
胡绍勋曰:《周礼·乡大夫职》:“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州长职》:“三年大比,则大考州里。”《遂大夫职》:“三岁大比,则帅其吏而兴甿。”据此,知古者宾兴,出使长,入使治,皆用为乡遂之吏,可以得禄。此三年,定期也。若有不愿小成者,则由司徒升国学。后人躁于仕进,志在干禄,鲜有不安小成者,故曰“不易得”。
杨氏曰:虽子张之贤,犹以干禄为问,况其下者乎?然则三年学而不至于穀,宜不易得也。
刘宗周曰:利禄之溺人久矣,于是有干禄之学,当其学而无非穀也,况三年乎?三年学而心不至于穀,则其学纯矣,岂易得哉?充斯志也,虽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乎?学以至于圣人之道,非穀之谓也。至道则终身向往而不足,至穀则一念驰骛而有余,此学中开不得丝毫窦漏。才漏便是伪学。
冯从吾曰:只为志穀一念,不知忙坏古今多少人。且无论圣学无所为而为,即穀之得与不得,岂系于志?人第不思耳。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明纯心之学也。有人于此从事于学,至于三年之久,而不志于穀禄,则是正谊而不谋利,明道而不计功,操守坚定,工夫纯笃。儒者惟在纯修,国家务求实学,下无干名求利之人,则上有举贤任才之庆。圣人之言,其维持世教不浅矣。
【附录】
《论语集解》《论语集注》《论语集释》《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义疏》《论语稽》《论语古义》《论语注》《论语学案》《论语传注》《论语会笺》《论语正义》《论语训》《四书辨证》《四书拾义》、《周礼》注、《四书疑思录》《四书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