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什么我们要读书,胡适在30年代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智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朗读手册》告诉我们:
你读得越多,知道的越多。
你知道的越多,你越聪明。
你越聪明,在校学习的时间越长。
你在校时间越长,获得的文凭越多,受雇工作的时间就越长---你一辈子赚的钱就越多。
你的文凭越多,你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越高,你的寿命越长。
读书不光获得高收入,还带来长寿!有意思。
时代在发展,读书在如今商业社会里,更读出了创造力和生产力!许多人以“书”为媒介,催生了知识付费,读书太有用了!我们必须要读下去,读进去,在此基础之上,让自己的新旧知识产生链接,在融会贯通中达到触类旁通的功效!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学不完的,书也是读不完的,如何在有效的时间里,多读经典,多吸收精华是个难题!不同的人找到了不同的破解之道。
《在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本书中,主人公起床就读,睡前读,边吃边读,午休时间也读,乘坐地铁也在读,人多的咖啡馆,还在读…而且还能以“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方式,从一个月只能读3~8本,到每年都能超过365本书,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我还远远未到一年能读那么多书的地步,两天一本,大约300~400页的书,还需努力!我今天想重点与大家讨论的是,如何利用众多资源,把一本书“读薄”,尤其适合于经典的大部头,像哲学类,社会学类的,非虚构类的书籍。在攀登所著的《如何读懂一本书中》提到,他是借助自己手绘思维导图,把一本书的脉络理清,然后通过“讲书”这种方式,一年读52本书,坚持了十几年,做成了品牌。他的读书方式,遵循了学习金字塔中“以教为学”的原理,及时输出,对知识的吸收率会更高。
而我们完全可以把读过的书,通过写成天书搞,把所读内容所学到的知识,讲给身边人听,或者向有需要的读书平台投稿,既能解决一大部分没时间整本阅读,通过听书了解一本书的人的需求。诺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费曼讲过“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听书稿是对一本书的二次加工、创造,通过写听书稿的过程,让我们再次加深对整本书的理解,运用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只有真正内化于心,才能外显于形。
“以教为学”和“学以致用”,可以有效实现读懂一本书的目的,学会写听书稿,也是我下一步的计划和方向。
借用胡适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