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到一个说法,看着光鲜却没钱的职业,教师是妥妥的榜上有名,我就是其中之一。
不仅收入不高,有了家庭有了两个娃儿,花销还大。再加上每月三千多的房贷,日常消费是能节俭就节俭,但仍然感觉钱还是不够用。
尽管如此,我对投资却越来越热衷,而且越发相信钱生钱的力量,更希望早日实现财务自由。
结合我的情况,我的策略,就是在留够半年的花销后,日常该用的用,尽量不浪费钱,把每个月留下的部分,就放进投资账户,争取实现钱生钱。
然而,极有可能某个月花销稍微大点,就成了妥妥的月光,甚至花老本。投资账户的钱,增加得也很是缓慢。
最近看到一则理论,“支出=收入-储蓄”和“储蓄=收入-支出”,看似两个完全相同的公式,都可以用储蓄来争取钱生钱,却蕴含着完全不一样的投资逻辑。
我的方式是后者,每个月花销后的部分用来投资。尽管非常节约了,有时候仍旧免不了月光。哪怕已经很节俭了,偶尔还是想任性地来个外卖买个不划算的吃喝。我这种收入采用这样的方式储蓄,很被动,不容易连续,理论表示很难得到可观的第一桶金,投资要见到效益,很难。
而前者,是不管怎么着,都先储蓄,剩下的部分才用于其它安排。所以,不管后续怎么变,储蓄这部分妥妥地进入了投资账户,可用于投资的资金持续增加,再加上可靠的投资方式,财富自由指日可待。
说实话,我动心了,我更喜欢后者,而且看上了一个收入三分的模型:每月收入三分,一份用作基础消费,包括水电气通讯费生活费等等,这是每个月必须的生活花销,多的部分刚好用作弹性消费了;一份用作储蓄,制造投资的根基;一份其它用于发展和目标消费,比如学习、买资料、买课程等等,也可以用于想要实现的目标,比如旅游。
是的,我很喜欢这个模型,感觉挺实用,看到的第一时间就做了记录,嗯,收入三分,有弹性又兼顾发展,挺好。
然而,仔细思考后,看法就有点变了。不是办法不行,而是不够适合我。
目前我的收入不过区区八千块,收入三分,每份不到三千,用作模型的话费都挺好,资金不算少了,可惜,我还有负债,每个月三千出头的房贷。
所以,这个有关储蓄的收入三分模型,我感觉更适合单身贵族或者没有负债的个人或者家庭,如果是我,这模型得变通。
我喜欢保留三分,但是调整后的三分。
一份用来还负债,如果还款额超过月收入的一半,想办法降低每月的负债。我的还好,三千出头,还能接受。
剩下的资金两分,一份用于理财投资,一份用来消费。这样一来,如果不出意外,我可以拥有每月两千五的投资金额,日积月累,实现财务自由的第一桶金总能慢慢增多。
留下的另外两千五就用作日常花销,包括水电气费话费物业费等等,这部分大概每月会用掉500,还有两千。我们家经常免费吃食堂,开火或者外出就餐相对较少,每周大概150可以搞定,多算200,一个月800。这样算下来,还有1200的活动资金,这部分可以用来应对孩子的班级话费,偶尔的作业打印,还有买衣服、日常用品等等,偶尔还可以买书、买课程,定个旅游计划什么都。
收入三分,一份还贷,一份投资,一份消费。这样算起来,挺完美,可操作性也很强,感觉挺好,我很喜欢。
但是没有万能的计划,任何模型都得适时调整。比如,最近,我们两个小家伙各种费用得消耗近五万,这笔资金就只能额外算了。
尽管如此,大致看来,这模型挺适合我的,计划实践一段时间。毕竟,再好的理论,也只有实践了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
通过这种思考,我发现,人到中年思维真的转变了,慢慢地想抛弃量入为出的消费,而步入到有计划地消费。
我想说,我挺迟钝的,有计划地消费应当越早越好,先储蓄再消费,用储蓄开启投资,财务自由才能可靠。
希望屏幕前的有缘人,都比我幸运,能在更早点年龄,践行更优秀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