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䵚
黎青屏
进入腊月,冰雪覆盖,天寒地冻,地里不能干活,人们准备着过年。牲口圈里的粪也要出了,镢头或者判钩判起来,铲到撮里头,担出来一担一担倒在门前的空地上,堆起偌大的粪堆。下雪天,外界滴水成冰,粪堆里头却在发热,雪花落到粪堆上,迅速化掉,还能冒出缭绕的蒸汽来。
正月过罢年,耍足了歇够了,人们开始干活,扒开粪堆,经过高温发酵,麦秸,玉䵚秆,豆秸等饲草残渣已经腐烂,扒开,翻起,重新堆成一堆。
农谚说:春雨贵如油。
只要下雨,立即把头年秋后上冻前犁过的茬地磨平压实,蓄墒保水,减少蒸发。接下来把粪运到地里,根据地形分布堆距行距。做好春播准备。
农谚说:谷雨前后点瓜种豆。
春播,在谷雨前开始,谷雨后结束。
临近谷雨,气温达到一定程度,确信不误发芽。都是根据物候,结合历法决定播种。
播种需要三到四人,一人吆牛,扶犁耕地,一人拿撮,使一小块长方形木板从粪堆上往撮里刮满一撮粪,双手抱撮,跟在犁后边,每走一步或两步往犁沟里适量簸一次粪。再后边跟一个人照着簸下的粪点下两颗玉䵚种子。
有的牲口不听话,往前拉犁不踏犁沟,还得配备一人牵牲口。
每隔一道犁沟,簸一次粪,点一次种子。
根据各自地力水粪情况,播种玉䵚选择是否带种豆类。播种前把豆类种子均匀撒在地面上,随犁沟翻入土壤内,埋入较深,称为下撒。播种后撒在地面上,套磨磨平压实,掩入土壤内,埋入较浅,称为上撒。玉䵚称为上茬,豆类称为下茬。也有的撒是谷子,那么就说种的风搅雪。单纯只种玉䵚的叫光光棍玉䵚。
运粪进地的时候就有过粗略的大致的安排,播种时簸粪也有个粗略的大致的安排,往往粪少,无法施足施够。但一定要力求分布均匀。这个均匀没有具体的度量指标完全凭感觉和经验把握。
地头埝边往往撒下一绺䵚黍,也就是高粱,间杂倭瓜,豆角。
种子在土壤水分的浸润下生根发芽,六到七天拱出地皮,两周内全部拱出地皮。受到土壤水分浸润,没有足够温度,种子不能发芽烂掉,称作臭子。
播种,撒下的是种子,也是一年的希望。如果出苗不足,多采取补种措施。只有严重不足,才犁掉重播。
玉䵚苗长到一豁口,也就是一拃高,锄第一遍地,松土,间苗,除草。多棵长在一起,留下最壮一棵,其余拔掉。玉䵚在播种时就决定了间距,豆子则以留过锄苗为宜,就是相邻两棵豆子苗中间能够容留锄头锄地经过。
锄过头遍玉䵚,节令就到小满了。收获了小麦,积了麦秸积,赶紧下地锄二遍玉䵚。三门峡人都给叫补玉䵚。主要是给玉䵚苗根上培土上堆,方便根须延伸,防止玉䵚在生长过程中发生倒伏。别小看了这补玉䵚,培土上堆,堆小了,不管用;堆大了,一旦遭遇干旱天气,根须周围土薄,经不住太阳烤晒,反而不耐旱了。结合培土补堆往往尽可能地再追施一些粪。同时还要深翻,斩草除根。
农谚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农历五月天旱,麦收后有时间锄完二遍秋地。
农谚还说:收秋不收秋,单看五月二十六。五月二十六下两点,都去耀州买大碗。
农历的五月二十六日是下雨汛头,凭经验,五月二十六日下雨,农历六月汛期里降雨充沛;五月二十六日不下雨,就会遭遇干旱。
农谚还说:头伏有雨,伏伏有雨;头伏没雨,伏伏没雨。庄稼人巴望的自然是伏伏有雨。
锄过二遍,进入汛期,只要降雨充沛,玉䵚迅速拔节,冒顶,挂果结实。蓊蓊郁郁地遮蔽了土地,狼尾巴谷莠,抓地龙,香香苜这些雨季生根发芽的尖叶热草,纵然是拱出地皮,吸收不到阳光,无论如何生长不起来。庄稼人都说是歇阴凉了。
玉䵚地里往往会生长出一种低等植物,圆圆的喇叭筒,口朝上,像极了粮食囤,分明就是粮食囤的缩小,人都叫老缸,也叫粮食囤。
这种植物集茎,叶,花序于一体,果实直接结在喇叭筒里,人们根据所结果实的丰歉判断玉䵚的收成。果实结得丰盈,溢出喇叭筒意味着玉䵚大丰收。人们都说老缸都溢流了;与喇叭筒口平昭示着收成一般,人们会说跟老缸口平,或者快平之类的;果实越少收成越不好,人们会说只有个老缸底。
地头地边的䵚黍长得比玉䵚还高,也吐出了穗。豆角缠绕在䵚黍秆上,结下串串豆角。倭瓜秧攀爬在地埝上,结下大大小小的瓜。
雾雾腾腾的玉䵚的海洋里或者是原野上偶尔会发出一声数声类似牛的叫声,能清晰地听到声源的方向,却无论如何找不到声源确切位置。曾经有多人合围声源,发现那声源在变换着位置,躲避人们的合围。有人说是地牛在叫唤,却从来没有见到过地牛是什么模样;还有人说是当年朱元璋杀吃他舅舅的牛留下的...人们根据各自的阅历,编织着各种各样的推断猜测,无数的岁月过去了,却一直没有找到确切的声源。
玉䵚的果穗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常遭遇大大小小的哺乳动物糟蹋。夜里就要看玉䵚,有到地里走一遭,敲打敲打铜器或者铁器,制造出些响声;有住在地里过夜的,要么在地埝根凿小窑洞栖身,要么在地头搭设窝棚住下。
不过都要把艾蒿拧成的火要点燃,架在玉䵚棵上。也有从打麦场上捎些麦秸点燃的。野兽们怕火,看见篝火自己就退避了。人们都说獾闻到烟熏气也就自动退避了。
看玉䵚也要带上防身的工具,往往是一柄连枷,由长短两节木棒做成,木棒端头都包铁箍,用铁链链接。握住长木棒一头使用,多用于谷物脱粒。看玉䵚带连枷主要用于防备山猪这样的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糟蹋庄稼,也用于一旦遭遇狼的袭击。
玉䵚地里的豆类先于玉䵚成熟,绿豆出现黑荚就开始采摘,采摘过三到四遍,基本就采摘完了。收获玉䵚之前,先收获玉䵚地里的豆类,用镰刀割掉,放成堆。小豆莞往往缠绕在玉䵚秆上,要拆下来。价值高的是黄豆,人们多给叫大豆,其次是黑豆,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大豆和黑豆拿到粮店能够换出大米来。再其次是怀豆。这三种豆类统称叫油豆。有一种黑色怀豆,圆圆的,颗粒大,产量高。粮店按黑豆对待,也能够换出大米来。
在三门峡方言里,谷雨前后播种的玉䵚叫稙玉䵚。
收割了油菜回茬的玉䵚叫二黄糙玉䵚,也叫糙玉䵚。
收割了小麦回茬的玉䵚叫晚玉䵚。
三门峡人给甘蔗叫甜甜,玉䵚是雌雄同株的作物,稙玉䵚和糙玉䵚冒顶结穗,授粉后,没有结出果穗或者果穗特别小的,秸秆含糖分高,也叫甜甜,能像吃甘蔗一样啃着吃。
晚玉䵚,生长周期短,蓄积不起来糖分,没有甜甜。
玉䵚一般分黄玉䵚和白玉䵚两种,是北方粗粮。由于黄玉䵚比白玉䵚味香,口感好,种植面积广。不过白玉䵚因为白,粮食匮乏的岁月里,过年蒸白玉䵚面馍。这种偷换概念的白日梦般的魔幻做法,孕育着劳动群众改善生活的美好期盼。
三门峡人说玉䵚走路宽,是指玉䵚的吃法多样。玉䵚面吃馍,最通常的吃法是发面像蒸小麦面馍那样蒸馍,叫卷糕。玉䵚面卷糕馍比小麦面馍硬得多。
秋后酸枣红了,在玉䵚面里掺进酸枣蒸馍,酸甜香风味悠长。
冬日里黄玉䵚面馍放在炉灶里近火烘烤,烤到馍皮焦黄,揭起来的磨皮香,磨皮里边冒着热气,就不那么硬了。
玉䵚面里掺柿子肉,蒸馍,烙馍,尤其烙馍香甜,风味悠长。
玉䵚面拌糊搅葱花摊饼,烙布饭,其实就是烙饼。香,风味悠长。
玉䵚面发酵后拌葱花或者是野生小蒜蒸虚糕馍,方言叫气蛤蟆馍,香酥。风味悠长。
玉䵚面还能熬汤喝,熬粥就叫玉䵚面糊涂,熬了稠州,还可以过漏瓢,做出像蝌蚪一样的漏鱼,也叫玉䵚面蛤蟆蝌蚪。能凉拌吃,能炒汤喝。
玉䵚面用开水烫了,还可以擀开切了,煮片片,捏了煮窝窝头,包菜馅煮大扁食。
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还曾经把玉䵚面挤压成面条,煮了吃或者蒸了吃。特别坚硬,都给叫钢筋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粗粮细作,能用玉䵚面做出面包等糕点来。
玉䵚还能打成玉䵚糁熬汤喝,香。风味悠长。自1990年以后近30年间几乎没有吃过玉䵚面,偶尔熬喝一次玉䵚糁子汤,我陶醉在无穷的香甜的回味中,儿子却表现出些艰难地难易下咽来。我要再喝一顿,再喝一顿,多喝几顿,儿子终于出声了:“下喉咙眼扎人。”
1990年及以后出生的孩子没有忍受过饥饿,他们不知道玉䵚的食用价值,无法理解父辈们食用玉䵚的惬意。他们只知道爆玉䵚花。
1975年1976年三门峡盆地玉䵚0.22元/斤,麸子0.15元/斤。闻知济源用玉䵚喂牲口,父亲带我收些麦麸扒火车到洛阳转济源斤对斤换成玉䵚。我们去的济源县轵城公社柿花沟大队。我们为那金灿灿的大马牙玉䵚喂牲口深深惋惜。
玉䵚地里往往是地边地头䵚黍先成熟,用镰刀砍下䵚黍花序及花柄,捆起来架空晾晒干透,入冬捋掉䵚黍籽粒,花序加工成笤帚,剪下来的花柄还可以缝扎编织一些日用工艺品。
30年了,没有吃过玉䵚面馍饭,如今回想起来,当年吃红薯红薯面为主,偶尔能吃上玉䵚面余味悠长。哪怕是一碗玉䵚面糊涂,没有菜蔬搭配都能下饭,倘有一碟生辣椒,只放几颗盐巴,不见一星油腻都奢侈了,若是有一点生的白萝卜或镲或切成丝搭配下饭,那么就奢侈的不得了了。
收获玉䵚的工具是镰刀或者镢头,若是收获过后不再回茬小麦,那么就用镰刀砍掉玉䵚棵,留下根茬;若是收获过后还要回茬小麦,那么就用镢头判掉半个根茬,留在地里的半个根茬架不住楼耩麦子。
晚玉䵚根系不发达,干脆都是连根系拔起,再打掉泥土。
收获玉䵚果穗的方式多样,有或砍或判或拔掉玉䵚棵放成堆,一穗一穗搬掉玉䵚穗的;也有就着玉䵚棵搬掉玉䵚穗,再或砍或判或拔玉䵚棵的。
搬玉䵚穗,有剥开苞衣,搬净穗的,也有不剥苞衣搬毛穗的,还有既搬净穗也搬毛穗的。搬了毛穗的,用割麦镰刀在玉䵚穗屁股上劙一圈,褪下玉䵚穗苞衣,一片一片捋开捋平捋展放重物镇压,定型不再翻卷使针纳鞋底线绳串起来,晾晒干透,用于蒸馍垫笼箅。
净玉䵚穗摊开在打谷场上晾晒到一定程度,攒起来,过去是用连枷,后来是用棍棒打,籽粒不断掉落下来,然后翻搅,再打。打到打不下来了,玉䵚芯与玉䵚籽分离开来,再一点一点剥下玉䵚芯上残留的籽粒。也有套牛拉碌碡碾压的。
有的用䵚黍秸秆编织成笼,玉䵚穗囤积在笼里,待到入冬处理。
也有搬了毛穗,剥开苞衣不搬掉苞衣,串接起来,挂到树上,墙上,木架上,任由风吹日晒。待到秋后入冬,时间充裕再做处理。
还有的是留在玉䵚棵上,移出地块,树立堆放,等到入冬农闲,再搬玉䵚穗。
玉䵚秸秆是冬季喂牛的饲草,也是烧锅,烧炕的柴火。玉䵚的叶柄不同于其他植物,是片状的贴裹在玉䵚的茎干上。母亲们给玉䵚的叶柄叫玉䵚裤,用剪刀铰下来,捋展压平收藏,做鞋的时候嵌进鞋底的夹层里,用于防水。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有了橡胶制作的水鞋水靴,再也没有人去铰玉䵚裤了。
三门峡盆地地处黄土高原东段,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在全国乃至全球最早栽培了小麦,谷子,糜,黍以及多种豆类等耐旱作物,小米饭谷面馍养育了我们五千年。
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同时也发现了当地印第安人种植的一种高产作物,并把这种作物的种子带回欧洲。中华民族明朝年间,郑和率船队浩浩荡荡先后七次下西洋,在后4次的某一次或数次里,将这种高产作物的种子带回中国,广泛栽培。起初三门峡人给这种作物叫玉䵚黍,如今叫玉䵚。在三门峡以外有的地方叫玉茭或者茭茭,还有叫棒子,叫包谷,叫玉谷的,通用的学名叫玉米。
1970年以后玉䵚由于产量高,容易管理代替了谷子的栽培地位。1990年以后由于农业生产更加趋于机械化,现代化,大幅度节约了农耕操作时间,为夏季回茬晚玉䵚赢得了时间保证。麦收后大面积回茬晚玉䵚,尤其进去21世纪,农业使用灭草剂,小麦玉䵚播种,管理,收获,脱粒全程机械化,晚玉䵚播种期大幅度前置,生长期变长,产量品质较传统晚玉䵚提高。稙玉䵚几乎没人再种。
2019年月23日于高铁郑州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