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想要表达的是,世间万物皆为对立而生,有前就会有后,有新就会有旧。因此,我们谈接纳自我,也应该去看一看不接纳自我是什么样子,也许从反面出发,换一个角度,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真正的自己,更加清楚的去了解“接纳”到底有什么意义。
不能接纳,就是不喜欢。一个人如果在心灵深处不喜欢自己甚至否定自己,那么在现实中就很可能表现出两种极端,一种是为自己设定极高的标准,且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无法达标;另一种则是彻底放弃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就是失败的命,无论做什么都没有意义。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极端呢?其实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一个艰巨的任务,即清晰的界定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这个问题之所以艰巨,是因为能否有效的回答它将直接决定我们这个物种是否能够持续性的生存。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果一只古猿认为自己比猛犸象还要强大数倍,并总是想要单独一人狩猎各种猛兽,可以想象这个物种生存的几率将是微乎其微。因此,自我评价从智人种诞生之初,就一直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人类发展至今,我们内心的自我评价系统也同样在持续性进化。因此一个人无论其处于什么状态,只要其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他就必须对自己进行评价,就必须给自己一个定位,因为这个定位是其生存的根基。
由于种种原因,当一个人不喜欢自己的时候,他已经对“自己到底是谁”这个基本的评价系统嗤之以鼻。因此,他就必须另外寻找一个外在的、“喜欢的”人物或者人物类别作为其人生定位的向导。而这个人物或人物类别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及所具备的一切特征,自然而然的就内化成其内在评价系统的新标准。于是乎,其不断的依据这种标准进行效仿、进行追寻、进行求索,但无论其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其也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也无法完成自己心中的标准。因为他毕竟不是这个所谓的“喜欢的人”,他永远不可能完全具备“这个人”或“这类人”的全部特质,即使具备了,所处的环境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这种追寻永远都将处在失败与痛苦之中。而这一次次所谓的“失败”又让其心灰意冷,强大的评价系统时刻提醒着你的“无能”与“卑微”,直至你开始彻底的贬低自己,怀疑自己,最后陷入一片消极、茫然无措之中。由此可知,上面所提到的两个极端,在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外在的、不切实际的评价标准取代你内心真实自我标准的结果。
现在我们看到了不能接纳自己的具体表现,那么我们说这样简单了,我们只要喜欢自己,不为外在标准所动就好了,我们就真正的接纳自己了。事情绝没有这样简单,因为这种“不喜欢”有着极其复杂的成因,可能是童年的创伤、可能是成长环境的恶化、可能是原生家庭的负担、亦可能是人生的巨大变故等等,但无论什么原因,这种“不喜欢”都以“情结”的形式潜藏在你的个人无意识之中,换句话说,它是潜意识的,是你的意识系统所无法察觉的。很多人一辈子都陷在追求、失败、痛苦、不甘心、继续追求、继续失败的痛苦循环之中不能自拔,即使在外人看来,他的生活过的蛮不错、蛮成功的。
当然我们还是要从这反向面出发,找一找自我接纳的“方便法门”。其实我们进行自我成长,只有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即解决问题而不被问题所困。当你大谈特谈各种心理学理论,而在现实中却一堆问题时,你会发现,这些问题会在你的日常生活当中逐渐编织成紧密的罗网。直到有一天,你无论从哪个方向想要做出改变,都会变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因为这个问题是那个问题的因,那个问题又是这个问题的果,牵一发而动全身,哪个问题你也无法改变。而你所学习的心理学理论或者教你接纳自己、自我成长的各种实用技术也基本没有用武之地。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问题之网”还没有成型的时候,迅速找到突破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从日常生活当中,给自己的思维系统撕开一道出口,让其得以突出重围。具体做法如下:
1.找到当前最令你困惑或者你最想解决的问题,即使这个问题很有可能是基于内化的、虚假的“评价标准”而设定。如果无法判断,就找出最让你感觉痛苦的问题,你的感受其实是最灵敏的评价工具;
2.至少从十个甚至更多角度或维度去重新看这个问题之所以给你造成巨大困扰的原因,而不是选择自责、悔恨或贬低自己。当然这很困难,因为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就在于思维的局限性。但请一定强迫自己尽可能多的从多种角度甚至维度去重新思考问题。比如,当你开始真正这样思考的时候,也许你的梦境都会给你启示,请一定不要忽略类似的提醒,因为潜意识恰恰是你自身所最应该关注的全新思考维度;
3.请根据你的思考结果,明确并汇总所有你目前可以支配的,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或者“转移”的资源,以及所有你急需但还不具备的资源。请一定注意,有些时候“逃避问题”并不是绝对的不可取,如果一个问题经过以上步骤的思索确实无法解决,而能够发现合理的“逃避”之法也是非常可取的,因为中国人讲事缓则圆,现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不代表以后解决不了;
4.充分调用你所拥有的资源快速而果决的削减问题对你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去发现哪些方面或哪些人可以为你提供你所急需却没有掌握的资源,不要犹豫,快速寻求帮助。有些时候会发现,这也是很难办到的,但请注意,目前我们的目的是解决掉一个问题,其他都要忽略不计;
5.由此会有两种结果,即问题得以解决,而解决这个问题所取得的所有成果都会变成你解决其他问题的新的资源;或者问题仍然不能解决,能“逃避”就“逃避”,以待寻求机会再予以解决,但如果连“逃避”都做不到,那就索性弃之不顾,听之任之吧。
依据以上流程,对你面临的所有问题,依其影响度逐个分析、解剖、试图解决,你会发现随着你不断的与这些问题进行抗争,这种问题群的包围情境会被你打开无数个缺口,而在这些缺口之处,你会发现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你会自然而然的看到你内心真实的“标准”。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头来看,也许你已经接纳了自己,这个自己不再需要任何外在的“标准”去衡量,也无法衡量。因为这个自己已经如其所是。
接纳是自发的过程,是在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发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