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号,翻译课开始的那一天,就有打算:在课程结束的日子,做个小总结,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接触翻译的日子并不长,半年左右。起初刚翻译的日子是害怕的。这是门技术活,要求对俩门语言的精通,并深知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文化背景,逻辑差别,好像每开始一件新事物都会恐惧和害怕。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最近的阅读中感触最深的便是:舒适区,学习区与恐慌区的区别。知道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当我们学习,接触时,会感觉压力,紧张,焦虑,困难,但请记住: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不断成长
翻译没想象中那么简单。
若拿汉语与英语做比较,由于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别,中文和英文在表达上有很大的差别。汉语侧重于语言气势,辞藻华丽,四六八句居多;而英语重视细节,是一种以事例数据为依据,证明结果的语言,表达朴实,具体。所以对于精简,晦涩难懂的中文,不妨多问问自己,作者到底想讲述什么,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中文后再进行翻译。比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每每看到这种句子会尤其害怕。那首先要思考其内在含义,不就是说:人要把握生命,但最终结果由上天决定。其中,文化背景的差别在于:中文说"老天爷"而英文常说"上帝",不难得(出再考虑对仗)便是:Man proposes and God disposes.但其实很多成语,谚语,都可以借鉴前人经验,自己多加理解,记忆即可。
翻译,要死磕,严格要求,自己回顾
最初,不觉得翻译是件多么严肃的事情,常常这里用不用the的情况下,就按心情来,心情好,多写个the;不好就不写。其实不然。首先,最基础的便是语法。语法的重要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凑合是不行的。好比,一个外国人,说"一头人"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一定要用"一个人"呢?因为每种语言看似不起眼的语法,都是历史长期沉淀的产物,不能凭空想象和创造,对于这一点一定要上心。
其次,句式斟酌,词语选择,介词搭配要小心翼翼。中文是先事实,后表态,重点一般置后:而英文开篇就点题,先表态,后事实。那么,看到一篇中文要译成英语时,则先判断逻辑关系,如何断句,找出主谓,用什么句型,这四大重要问题。对于词语的选择尤为重要,如何确保意思的准确性,那就需要找准词语,词语间的搭配。比如"建立良好的信誉',记得第一次写成了"set up a reputation"当时还觉得自己聪明,比"build or establish"要好,但"set up"和"reputation"不搭,那这种译文就不地道。
翻译也没想象中那么难--每翻一篇都要有所进步
翻译水平的提高是不断积累,也就是输入才能有所提高。每翻译一篇文章,都应该找准进步点和突破点,不断消化,理解,运用,才能做到真正进步。把翻译融入生活,细心发现俩种语言之间神奇的转化,颇为有趣。当然,大量的单词,词组搭配,谚语甚至文章的理解,记忆必不可少。
翻译应该是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
每翻译一篇文章,其中的大背景,要有所了解,也是一个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过程。比如最近接触到的"bedroom tax""blue steel""pension pot"等都要结合每个国家背景,政策产生的。
翻译,是个可爱的孩子,需要悉心照料,便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