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今天晨读我们与蔡明镜和张艳两位老师,共同学习了爱国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可称之为说理诗。诗中的文字意思浅显,但蕴涵如何读书、做学问的深刻道理。此诗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产生的感想来教育他的小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算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依旧没能抢麦成功,但是我们的热情不减:跟着老师复习、聆听、诵读……很快这首诗的意思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更清楚了!趁着别人在上麦展示的机会,我们抓紧时间,继续品味。
陆游在(宁宗庆元五年,即1199)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不顾,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那么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或者说他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和他的儿子说这些呢?
一、抓“少”与“老”,体会做学问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师:有同学不理解什么叫“无遗力”?谁能说说。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点气力,全力以赴。
师: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
生:学习做到孜孜不倦,一丝不苟。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达旦的去学习。
师:你知道哪些古人学习或作学问是无遗力的?
生:悬梁刺股的故事。
师:“悬梁刺股”描绘了一幅怎样“无遗力”学习的画面?
生:把头发系在梁头上,困了用针扎自己的大腿。
师:这样的学习真是——(生齐读:无遗力。)
生:匡衡的凿壁借光。
师:他又是是怎样“无遗力”学习的?生:没有灯光,在墙壁上凿一个洞,利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师:这种读书精神叫——(生齐读:无遗力)
通过对“无遗力”的理解,“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各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比较“工夫”与“功夫”,体会“持之以恒”。
“工夫”和“功夫”是很容易混淆的,为了帮助孩子们区分这两个词,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白古人做学问的艰难,明白诗人教育儿子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引导学生辨析“工夫”和“功夫”的区别,使他们明白了“功夫”一般指本领、本事,而“工夫”一般指花的心血和时间等。
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古诗里用工夫指古人在做学问时花的心血和时间多。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比如我们以前在学习《滴水穿石》这一课时,认识了一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从“少壮”到“老”,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的时间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三、抓“知”与“行”,体会有学问要“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否深刻理解了呢?我为孩子们讲述了《纸上谈兵》的故事。看来,“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赵括就是没有做到第二层意思的要求,所以大败而死。
接着让学生谈谈听故事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学生结合实际纷纷说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说实践比书上学习更重要,有的说在实践中通过做才是真正的学习。
这样通过听故事谈感想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一个“躬行”的机会,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让孩子在听说实践中潜移默化感悟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最后我以“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训示他儿子时的态度,引导学生用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的语气读诗。
一个晨读虽然我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孩子们讨论理解,但是我觉得有了这样细致的理解分析,孩子们的收获是终身受益的!接下来的诗配画孩子们完成的也就得心应手啦!
晨读滋润着孩子们茁壮成长,我们会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