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爱你,永远爱你。
孩子,我要为你创造最好的未来。
爱和会爱
大多数父母都很爱孩子,但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要什么买什么有求必应,又有的吆喝打骂是家常便饭;有的延续着自己小时候的受教育方式,又有的生怕孩子重蹈自己覆辙而矫枉过正。
2014年我第一次当妈妈,2017年我再一次当妈妈。别人羡慕我儿女双全,我却明白在自己育儿方面完全空白。我像每一个妈妈那样,希望孩子的人生比自己更精彩。生活却用现实告诉我,养育是件难事。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到处充斥育儿理念和方法。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上网搜索,社群交流,读书求解,咨询专业机构或专家老师。父母们的热切需求加速了产业化进程,育儿类IP和机构越来越多,内容和花样层出不穷。
这几年的时间里,我遇到了无数个问题和互相矛盾的答案,诸如:
孩子大哭大闹怎么办?有人说要延迟满足,有人说要关注情绪,结果是孩子哭得我大汗淋漓不知所措。
孩子不讲道理该不该打?有人说打打长记性,有人说这会种下暴力的种子,我偶尔发起威来也恨不得拍他几巴掌。
孩子被人打要不要帮他解决?有人说要打回去,有人说让孩子自己解决,我却按捺不住怒火。
孩子应不应该报班?有人说孩子就应该玩,有人说三四岁是兴趣发展的最佳时期,我也不能免俗。
......
我确信我爱孩子们。
我不确信怎么爱他们才好。
爱和会爱相距十万八千里。爱是从“我”出发,我想呵护你;而会爱是从“你”出发,怎样能更好地呵护你。往往,我所想的并非是你想要的,我所做的并非是真正对你好的。
爱和会爱的距离,就是“科学”二字。科学养育,是贯穿本书的核心理念。爱和会爱的差异,在于是否掌握了科学养育方法。本书中的科学研究随处可见,不仅涉及到脑科学、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还采用了大量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
凭什么说这本书就是科学?基思斯坦诺维奇认为,科学不是由内容定义的,科学不能按照特定实验器材的使用来定义。它最重要的特征是: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产生公共知识,验证可解决的问题。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全书五个部分,把父母养育中常见的35个问题从五个角度进行总结,分别命名为智力脑、情绪脑、运动脑、语言脑和创意脑,并对应于智力、情绪、运动、语言和创意五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发展。这五脑不是归纳法的出来的,而是基于大脑发育特点和神经网络的连接规律推演出来的儿童教育体系。
科学能够产生公共的知识,通过可重复性实现可检验性。比较简单的标准就是看原始信息的出处是行业期刊还是媒体信息。如果是通过同行评审的期刊,那么就比媒体更可信。本书中所引用的研究成果、专业术语都出自于各个领域专家的论文或著作。
别以为这仅仅是35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这些问题的级别比较高,涵盖了很多子问题。每读一篇,我都忍不住感慨“哎呀,我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我也想知道答案”。有时候,生活中遇到小麻烦,我也会拿出这本“葵花宝典”查一查,看看叨叨魏怎么说,对当时的情景就会有很大启发。正如叨叨魏所言:
我们在构建一个新型科学养育计划,它基于脑认知科学,是循证导向,而非经验主义导向。
当下和未来
我要努力做一个会爱孩子的妈妈。
会爱孩子,就是把时间周期拉长来看,养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的整个人生有益。换句话说,当我老了,当他长大,他有能力过好一生,不需我念念于怀,更不能使我悔不当初。
这就是要处理好当下和未来的关系。我很欣赏Dr.魏在序言中所讲:
孩子们需要面向未来的教育。我们不能把孩子塞进一个教育体系里,试图预测2035年什么热门,再去教孩子相应的知识。我们要引导孩子对动态的知识进行探索,让孩子养成通用的学习能力,比如好奇心和求知欲、批判性思维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无论以后时代怎么变化,孩子都能适应时代,突破时空限制。
面向未来,意味着更经得住时间检验。出版界最常见的现象是畅销书,和流行明星没有差别,过季后无人问津。但一本面向未来的书,养成孩子的大脑模式,不是培养某项技能,寿命必然会更加长久。
如果仅仅把《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当作育儿宝典,那就有点大材小用。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书中找到本质,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即便是遇到没有讲过的状况,也有应对之策。
比如,人们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孕妇补贴孩子能变聪明吗?给宝宝听音乐能提高智力吗?开发宝宝的右脑可以提高智商吗?”。如果不懂得本质,下次有人说“代餐蛋白质可以提高孩子智商”,你又不能辨别真假了。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的本质理论是什么?成长性心智。与之相对应的成为固定型心智。两者的差异是认为人的智力、能力和品质主要是由先天决定还是后天养成。
正因为如此,我们当下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孩子在未来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育人和育己
叨叨魏推崇“育人育己”的理念。虽然是一本育儿书籍,但在必要的地方,他往往会提到,对成人也适用。
仔细思量,他有意在书中埋下了很多宝藏,做父母的以为在给孩子寻宝,不经意间就迭代更新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合上书本,我们能够回忆出很多从未听到过的理论,能够记录下很多值得尝试的做法,也能够欣喜地发现不仅学会了养孩子,而且引发了更多的变化。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第二次生命。成为妈妈后,我对这句话感触深刻。之前,我是个职场超人,以为人生就是这样扁平和单维度活法;为了带好孩子,我不得不改变许多老习惯。这种感觉就像老树发了新芽,这不是重生是什么呢?
鲁道夫.史坦纳说:“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是的,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有太多为难之处。孩子的人生不可逆,为人父母就不得不重新回到课堂,成为小学生,这不正是育己吗?
小结
有幸在第一时间得到了魏坤琳教授《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并且在线下组织了一个叫做“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的社群,既是致敬,也是自我鞭策。
时隔两个月,我愈加坚信这是一本育儿宝典,这是一部科普著作,这是国内领先的好书,它教父母学会爱孩子,它使我们在当下看到未来,它使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也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