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家办公,虽忙碌也不忘活到老学到老这一名言。近期听了一些讲座,如,和大师一起认识鲁迅和他的作品,纪现梅老师的《做的好才能写得好》,还有潘品瑛老师的《和学生一起做研究》。其中潘老师的讲座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潘老师讲的学习共同体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几点:一、倾听。倾听不仅是一种美德,良好的倾听可以形成一种相互的关系,认真、专注的倾听可以让无趣的内容变得有趣,可以让说的人不断对自己要表述的内容进行调整。倾听比发表更重要,这使我想起我们班那些不爱发言但很善于倾听的孩子,如,马可妮、杨奕茗、杨菡等同学,上课总是面带微笑地听课,是那么坦然,做题认真,成绩优秀,但就是不爱发言,有一段时间我逼着她们发表意见,反而让我看到了她们眼中的紧张,她们应该是属于思考型的孩子,性情沉静,不张扬,后来想想这样也好,活泼也好,安静也罢,会学习就行。
二、课堂转型,不管是这个学习共同体,还是区里提的“人本课堂”亦或早几年培训的“高效课堂”都是在重新思考“教”与“学”的关系。传统课堂讲授居多,现在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怎么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调整再反思,再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大的动力来源就是“学”与“行”。教师变、学生变:学生变,学校变。改变,从自我开始。不管怎么说,先做起来再说。
三、潘老师讲的开展“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进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进行学习,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了学习的主人。看到那么多学生和家长的留言很诱人,使人心向往之,愿有机会学习和观摩学习共同体的具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