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儿童精神分析学者多尔多说:“永远不要忘记,我们自己也是孩子。”当我们成为家长,在各种社会要求和自己的要求中,努力地扮演好家长角色的时候,认真的想着我们如何把自己这个家长角色做到最好的时候,常常忘记了要去照顾自己,照顾自己的那个“孩子”。当然我们要区分好一个概念,有很多家长听说过“内在小孩”的概念——我们的内心有个“孩子”。但是今天我们不是说的“内在小孩”的那个概念,而是说我们永远是一个孩子,孩子有的天性我们依然有,孩子有的本能我们依然有,孩子有的潜能,我们也有。
温尼科特有一个很好的理论,她说:“妈妈是当你拥有孩子那一刻开始就不学而会的事情。”作为家长或者孩子的养育者,当我们看到孩子的时候,孩子就已经在我们身旁,我们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个养育者。温尼科特的非常著名的一个理念就是:“足够好的母亲”。
一、我们自己是如何长大的?
我们的成长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与原生家庭的相遇”。当我们被孕育的这一刻,我们的成长就开始了。在这一刻里,我们经历了什么呢?我们经历了在妈妈肚子里不停地有人和我们说话、不停地被抚摸、不停地被期待。那么在我们出生之后,我们也在不停的接受这三样东西:有人在旁边对着你哼歌,有的人会拍拍你、摇一摇你,那么再长大一点,希望你快快长大的期望变成了在学业上的期望、在成长上的期望、在情感上的期望。那么再长大一点,我们就从学业变成了工作,从亲情变成了爱情。家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完满,我们带着这些期望,成为一个成年人或者说成为一个离家可以为自己负责任的人,那这个时候我们就成长好了吗?其实并不是这样。
成长是那么容易吗?确实有一点点难,我们常常重复我们以前的模式,例如说妈妈怎么对我们,我们就要怎么对别人,我和妈妈之间如何互动,我和他人就怎么互动。我们总会在一些时候,经历一些改变,在这些改变之后,我们开始有一个像是顿悟一样的开启,它让我们的成长变得有一些转折,它有很多种的方式,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历一些重大的事件,那我们对生活就会多一些新的思考。比如我们经历了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它可能就会带入一些新的观念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当我们成为了一个妈妈之后,我们开始经历我们的妈妈给我们的教育或者我们的爸爸给我们的教育,那些过程中我们开始理解到——噢,原来是这样子的,原来我也用了同样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慢慢理解了上一辈对我们的方式,我们有机会把我们喜欢的继续保持下去,把我们不喜欢的进行重新经历,我们经常觉得我们成长了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什么,但实际上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想象了什么也是很重要的。
第二个阶段:再次成长阶段。当我们从进入青春期开始,我们就开始做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些在原生家庭里面我们认为我们自己发展的不够好的、我们认为我们受了创伤或者委屈的地方,我们都会再找到一些地方重新去经历相同或类似的场景,努力地让自己发展的更好,那我们把它叫做“再次成长”。当我得到一个孩子的时候,那个感受就是我有一个重新建立我自己、重新看到我自己的机会。孩子成了我们唯一的一个老师,孩子会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曾经是如何被养育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养育过程,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能看到自己的过程,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在这个阶段里看到自己得到成长了呢?有的时候也不尽然。有的家长会一直重复这这种模式,有的家长会被社会需求牵绊,忘了看一看自己,有的家长只是盲目的成为别人希望自己成为的母亲,但这个阶段实际上是我们最好的再次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可辜负的过程,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走过去了,那我们似乎就错过了,我们要重新看待养育孩子过程中的这些事情。
我们在不同的时候,重新去看待对孩子的养育方式、我们在这些时刻慢慢地、重新地审视我们的教育模式,在里面找到一些不好的地方,或许你们也可以找到一些好的地方,那这一些都是我们曾经用的模式,是我们单纯的经历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如果可以这一节课之后,你可以想想看,有哪些是我们需要再次经历可以让我们重新成长的部分。如果马斯洛讲自我实现,是你到达一个什么样层级的成就,那么我们通过养育儿童可以让我们再次成长,也就是心灵层面的自我实现,或许很少人可以做到,但我们永远都可以无限靠近。
第三个阶段:个人的完善与整合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就开始做一种事情,叫做拿我新的思考的东西,和我旧有的经历做一个整合,它会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很多人现在都在说,我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但是很多人一直都没有去做什么。我们定了很多口号,立了很多的旗帜,但是我们都没有去实现,当我们是一个家庭的时候,这件事情好像变得容易了,好像我们只要想一想对孩子的养育方式里有哪些是我想改变的,然后我去做一点点,把我想改变的这种体验、我上课学到的内容和我已有的经历混合一下、成就一下,我们就开始了一条完善的道路。
我们注意到,在这三个阶段里我们会有不同的需求,而需求是牵绊我们是否能成为一名好母亲的关键点。
二、我们的需求:
在这个阶段,老师用两个圆圈来表示我们的需求的发展。
第一个时期:两个圆圈是重合的——0-1.5岁,孩子的需求就是最大的需求,父母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是一致的。我们需要去猜孩子的需求。我们最主要的就是给孩子关照、陪他玩,孩子的需求是”甜蜜的负担”。有一部分是我们猜和我们对孩子说话的那一部分,里面也有我们的需求,我们完全不在乎。我们唯一的需求就是孩子的需求。大家会发现两个圆圈不是完全重合的,有一部分是我们猜测的那一部分、我们对着孩子说话的部分,这部分可能不是孩子需要的东西,那里面有我们的自己的需求,可以不被满足,在这个时期,我们的需求是否被满足我们完全不在乎。但是到第二个时期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二个时期:1.5岁-3岁,你说不我也没有办法。一岁半的孩子开始慢慢说话,一直到上幼儿园之前也就是三岁,这一段时间,我们似乎不能拿一个具体名称来说,如果一定要一个代称,那就是——“你说不我也没有办法”。孩子这个时期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说“不”。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强迫孩子做一些我们要求他们做的事情,有的时候我们还会要求孩子做主——在他完全说不,没有办法妥协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家长的两种做法:如果我认为他一定要去做这件事情,可是他一直说不,我们就会替代他去完成;如果说他真的说不,我怎么也没有办法,我们就会去妥协。
那么在这个时期,孩子在发展什么呢?在这个时期,孩子就在发展“我可以做主,我可以为自己做主”,“我能穿衣服、吃饭,哪怕我穿得不好,我吃的也不好”,那在这一部分,父母给到的“部分满足”、“延迟满足”,经过我们妥协了、部分满足的时候,经过计较、经过商量、经过拔河的“需求”可以延后满足,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容易忍耐。他能知道那件事情我现在不做,我也可以做得到。有一些需求他开始理解到——我满足不了我的需求,不是,那就不是重合部分。那这一部分,我们可能通过强硬的跟他说听话来完成,也可能是父母通过替代孩子完成,孩子可以理解到——有些我想的,也不能完全实现——他们从新生儿的我要什么就有什么的状态里出来了。他就会知道,他要经历的世界,他要成长的世界,有一些需要不满足的。
第三个阶段:大部分就不一样了,就不一定用一个定式来说明了。3岁之后,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不同。父母、孩子各自的需求(圆圈)关系不同了。
三、足够好的妈妈:
足够(好的妈妈)——足够成了形容词,要好到一定程度才可以。
第一种说法,说明需求不是完全被满足;
第二种说法:是一种被社会完全认可的,这个足够成为了形容词。
我们经常做的妈妈是什么妈妈?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被社会认可或不被社会认可的妈妈。
希望我们一起做第一种妈妈,对孩子要求有一部分满足,有一部分不满足,能看到社会需要里有哪些我们可以坐的、哪些可以不做的。最主要的是我们可以做一个非常稳定的妈妈。当我们要成为第一种妈妈的时候,有三种特性。
足够好的妈妈的特性:
1、连续性:孩子的养育过程是一个连续过程,用一个稳定的特性,被同样的态度去养育。我们要注意到,孩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变化,但是总体上是稳定的。有些家长可能会比较紧张孩子被母亲及婆婆交替照顾。孩子连续的被关注、被期待、一直说话,都可以有一个好的品质,在孩子长大之后,在多方养育之后,依然可以保持一个稳定性。
2、可靠性:稳定。当一个孩子仰望自己的母亲的时候,可以从母亲的眼中看到自己。支撑了孩子的自我形成,在自我形成的这个阶段里,我们说的是什么稳定呢?稳定——我们不会因为孩子的好而喜悦,也不会因为孩子的坏而不悦——温和而坚定。如果我们对于孩子的好和坏都是稳定的,孩子就会知道他的那些坏也是可以被接纳的,在他长大之后,有一些事情是自己不能容忍的时候,他就不会用像打人、咬人、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因为他理解这是报复的行为,孩子会用更理智的方式对待他的生命、对待他的成长。
在这一部分,我们需要了解,我们需要做什么——我们的稳定、可靠,我们要做一个靠谱的爸妈,可以培养孩子发展出来各种情绪、发展出来被接纳的感受,这些对于孩子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那些好的、不好的东西都可以被接纳,孩子产生的冲动也就被满足了。
3、对孩子的逐步适应性:我们要结合前两点来看这一点,我们要回归到需求的部分,第一点是美国作家讲的那句话:“我顿悟到我们从来没有拥有小孩,我们只是接受他们。”在这一部分,我们要讲,我们要开始区分孩子和父母不是一体的,孩子是我们带大并可以分离的一部分。
这一段我们要学会如何要与孩子的需求做妥协、做拉扯——既满足又不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孩子的自我探索和学习能力,是自然而然发展的,温尼科特也这样认为,我们不必把孩子所有的需求都锁死,孩子到5、6岁的时候,就会对科学方面产生兴趣,并不需要我们一定要求什么、一定要孩子做到什么,但是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些基本的带领:比如孩子7-8岁之前,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就要告诉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的需求适当增加了,这种增加及适应也是很必要的。小婴儿最大的需求是被注意到,被爱护;小孩的阶段是要去体验,比如用力咬乳头、十万个为什么?孩子十六七岁的时候,孩子有离开家、独立成长的需求,这个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吗?我们需要对孩子需求的不断变化增长的需求的适应是非常必须的,我们要看到他有这些需求,并且去尝试满足这些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自己的需求、社会的需求,都要找到一个平衡。当再说你必须这样做的时候,你可能就不是一个足够好的妈妈了,你可能就是一个非常社会性的妈妈了。
Tips1:温尼科特:生命就是变化,一个足够好的母亲知道如何确定变与不变的比例,以便让她的孩子保存安全感和信心。
Tips2:高高老师理论:我们要给孩子设一个边框,这个边框可以是我们的需求,或者是社会的需求,但我们要让孩子在边框中间是自由的,在这个边框中间去发展他自己的需求,发展他自己的安全感,建立他自己足够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