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产出的线性逻辑
(云霄)
一直以来,人们对教育的投入基本没怎么计算过。按照现在教育发展现状,教育确成了高投入低产出的领域。尤其对于普通教育来讲,中国家长门基本都热衷于孩子教育的投资,只要在经济能承受的范围内,一般都不会太计较教育的花费问题。中国的父母可以说把很大部分精力和金钱投在孩子身上,但往往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投入和产出是严重失衡的。巨大的教育投资并不能带来根本情况的改善,尤其是教育产业化以后,教育的投入、产出更是不能用单纯的金钱去衡量,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整体成本要高的多。教育投入、产出的线性逻辑已经完全背离了教育初衷,让无数家庭父母背负上沉重的债务。
一、教育产业化之前的成本安全
教育产业化之前,中国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成本基本比较合理,费用也基本维持在可控的限度之内,孩子的教育比较自由,主要以学校的教育为主,家长承担的监督责任和辅导义务要轻的多。孩子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独立性相对比较强,学业和家务都是孩子必须面对的现实。学习和劳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做家务好象也是父母教给孩子的一门技能之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事情,家长在学习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要少得多。所以,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升学、就业压力本身不是很大,即便没有好的工作,家庭本身的教育成本也不见得有多么沉重,各个家庭之间大体都差不多,没有更多的攀比性。因孩子教育的支出不会增加家庭多少的负担,孩子长大成人,不仅会承担起新建家庭的责任,还会承担起部分原来家庭的一些经济负担,实际上等于减轻了父母家庭的压力,父母家庭不会因教育本身而成本高企,教育成本在安全可控的范围之内。
二、教育产业化之后家庭教育成本超出安全警戒
教育产业化之后,父母投资孩子教育的成本多元化,不仅要承担本身学业的费用,还要额外付出比学业本身大的多的教育衍生品费用。除过教育的金钱成本之外,时间和精力成本都成为现在父母的常规性支出。父母不仅要拼命的挣钱供给孩子上学,还要把养育、监督和辅导等责任一并扛起来来铺就孩子的未来。巨大的教育投资已经背离了经济规律,高投入不一定有高回报,大多情况下可能是负回报,你除了承担孩子上学、升学的费用外,还得为孩子的就业、结婚、买房等等一系列支出精于算计的筹备。一旦这些任务一一完成,父母本身的养老问题又摆在自己面前,一生忙忙碌碌,教育已经不是单纯的理性行为,成了一种不得不竞争的风险行为。因学致贫的家庭比比皆是。教育相对于父母来说已无安全可言,为了孩子教育和学有所成,中国父母已经行走在破产的边缘。
三、从教育的线性逻辑向教育多元逻辑转向
传统的教育观就是父母拼命投入,只考虑孩子升学优劣问题,不太关注就业回报本身。这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方式,等同于押宝一般,对投入本身不做客观评估,对将来就业也未做充分考察和研究。所以,一旦孩子将来就业,就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是否有高收入的工作。但孩子本身的专业程度、学校情况以及个人禀赋等,都成了就业综合考核的内容。万人过独木桥的就业大军已经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及其门槛,毕业生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已经谢天谢地了,基本上没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余地。大学生,高学历去从事和农民工差不多的工作已不是什么稀罕事,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加上高昂的物价、房价等支出让当代年轻人背负上了沉重的债务压力。要扭转教育的这种现状,就必须从教育投入-产出的线性逻辑转换到多元逻辑上来。使教育回归正常生活,回归教育的初心。根据个人的综合因素,谋划孩子教育支出及其未来职业选择。使教育在解决个人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同时,教育的价值也趋向多元化。让教育走出“内卷化”的恶性竞争,让每个人回归符合自己本质的教育,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