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九月十三日自焦作返回陕西时路过郑州巩义,对于我这个善于了解人文历史的人来说,首先就是找度娘,看这里有没有值得去看的地方。
杜甫故里首先引起了我的兴致,杜甫是现实主义爱国主义诗人,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疪天下寒士俱欢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信人人会脱囗而出,已经牢牢地刻在了记忆深处。这样一位忧国忧民影响深远的诗人,路过他出生的地方,当然是要去看一看的。
杜甫故里位于河南郑州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背依笔架山,是杜甫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我们的行程紧张,早上八点就到了,景点还没上班,大门未开,景区公布的开门时间是九点,和网上不同,所以还是要以当地时间为准的。大门囗“杜甫故里”四个金色大字是大文学家郭沫若所题,我们五人在那大大的牌匾下拍照留念,在大门口漫步,沾沾“文学”气,笑称会不会写出一首诗来呢!
走进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院子。院子的房子很大气,木质结构,以红色为主,灰色的瓦,看起来古色古香,我想应该是唐代风格。离大门很近的地方立着一个大大的石块。石块左边刻着四个大字″光焰万丈”,中间部分介绍杜甫的诗歌世界,介绍杜甫生活的年代和成就。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历经战乱,一生留下了一千四百余首不朽诗篇。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
右手边是条长廊,也称诗圣碑林,上边的诗都是杜甫原创,后世文人雅士各种字体仿写的,也有留言题字,称颂赞美的。说实话,各种各样的字迹,有些字我都不认识,但也领略到了杜甫诗歌的博大精深和对后世和文学界的深远影响。
从正门直对着的是杜甫雕像,面前摊开着一夲书,书上刻着三个大字“拜诗圣”,我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这部不会动的石书,手指随着字体而动,注视着杜甫的雕像,脸上贮满忧愁,忧国忧民的情怀体显得淋漓尽致,敬仰之感顿生。
再往后和两边的屋子里展示的是杜甫的诗歌,运用了现代技术,可以感应到游客进来,画面应声而动,很富有诗情画意,同时抑扬顿挫的声音响起,把人引入诗人的世界,诗人所创造的意境里。印象最深的是《兵车行》,《无家别》背景是展示当时情景的油画,栩栩如生的画面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战乱带给民间的疾苦。
杜甫的《春夜喜雨》算是他的诗作里能让人眉角上扬的,终于看到了欢喜,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在这里我也松下了一囗忧愁气,欢喜地欣赏和体味这场春雨。
杜甫出生的窑洞位于杜甫故里东南的笔架山下,笔架山不是我印象里的山,在我们北方可能只是一个土堎。可能因为河南属于中原地带,广阔的平原一望无际,很少见山,所以以山命名。我在想笔架山也有另一层寓意,在这座形似笔架的山下窑洞里,诞生了一位以笔为伐的璀璨的名珠。
游览完杜甫故里,了解了他的生平,事实上他的少年时光充满快乐,无拘无束。他也是官宦人家出身,曾祖父曾任巩县(今巩义)县令,所以居住在巩义,爷爷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进士,在朝为官。由于母亲早逝,父亲再娶,他在二姑家寄养长大,二姑对他始如己出,疼爱有加。
杜甫七岁时家庭聚会所做的《咏凤凰》:
凤凰出东方,翱翔于四溟。
凤鸣如箫声,凤舞天下平。
曾震惊当时,认为是文曲星下凡,小小年纪,能做出那样的诗,足见他的文学功底和高远志向。
杜甫在年少时也曾是一个天真烂漫顽皮的少年,院子里的梨枣成熟时,杜甫一天能上树十几回摘枣子,十几回太过于夸张,但可以看出杜甫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
美好的青少年时光使他对家乡有很深的情感,无论居住何处,都会怀念家乡。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都是反映杜甫思乡情感的诗句。
走在游览步道上,不由得你不去思索,去揣摩杜甫的人生轨迹,他是一个有思想的热血诗人,也是一个怀揣抱负的官场人士,他的理想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屋住的平等社会,在那个时代是很难实现的。也因此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囗的诗篇,《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
这一声声吟颂,恰似一阵阵秋风长啸,让我们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