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和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或因失望产生的行为等等。而在大多数时候小孩子作出的只是‘与年龄相称’的行为,不是不良行为。在这些所谓的不良行为当中,有一种行为是孩子为了寻求过度关注,从而获得归属感,但孩子并不会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的行为”——《正面管教》
孩子哭泣,我也难免会心烦。
虽然我知道她的哭泣有很多种原因,比如累了,困了,渴了,饿了,不舒服了,亦或者某些事情打击了她的自信,或者她做不到什么事情。
可当她真的哭了!尤其是在忙碌的早晨,本应该是她快速起床的时候,她又开始大喊大叫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却是我很烦,我特别烦。
因为我期望她可以不哭不闹,微笑着穿好衣服,然后跟我打个招呼说:“妈妈,早上好!”
呵呵,估计这个画面只能来自于想像之中。
所以当面对她的哭闹和大喊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分析她哭泣的原因,而是打开了自己的大脑盖子,自己也变的情绪化了。
这是当妈妈需要努力改变和控制的情况,因为一旦当我不被对方的情绪所感染,而是认真的看当下的情况时,我会发现她哭,确实有她自己的原因。我的烦躁不过是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而已。
我希望她是乖乖的,微笑的,可是这个需求被她的哭闹打破,我开始产生情绪。
哦!这个时候我可以做什么呢?扭头,深呼吸,然后回头,看看她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啊!原来是穿不上裤子啊!
她可以自己穿衣服了,但是她还不会两条裤子套在一起穿,尤其是小脚出汗的时候,就更难穿上了。
这就是她这个时候遇到的问题,可是她不知道怎么解决,看着爸爸妈妈在身边,她选择了哭泣和喊叫,而不是求助。
哦!不,她用自己的行动在求助,哭喊和抬起又放下的双腿就是她求助的方式。不过我们直觉的把这种行为当做了“不良行为”——起床气或者故意破坏,而没有看到她只是能力不足而已。
就像我放在开头警醒自己的话,这些并非什么不良行为,只不过是她在做符合她年龄和能力范围的事情而已。
当我感知道这一点的时候,我不像以往那样强迫她必须穿衣服。而是问道:“你是不是需要我帮忙啊?”
她哭着点了点头。
我把裤子理好,让她自己试了试,发现还是不行。
我从裤腿里伸进手去,摸到了她的小脚,小脚汗津津的,怪不得穿不出来。
我笑着对她说:“你出了好多汗,所以小脚钻不出来,现在火车头帮忙把火车脚拉出来!”
在她破涕为笑中,我们穿好了衣服。
一个可能你吼我叫的早晨,在笑声中和平解决了。
教育孩子需要方法,更需要对自我的反思,这就是我记录的目的。
在这个事件中我运用了情绪记录法,仔细的观察了自己的情绪,并且找到了情绪的根源。
其实不是孩子让我们不开心,而是我们自己的认知不够,还去怪孩子,这可能是大部分父母的误区吧!
尊重孩子只是一个孩子,他的能力有限,先联结,后情绪,反而更加容易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