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术的角度从孤独里诞生
小时候对艺术院校的学生有一个刻版印象,长头发,生活邋遢,穿着随意,我被电视剧灌输的艺术形象一直保留了好多年,直到我的某同学走上艺术道路,我才重新认识了所谓的艺术气质并不是表面看起来的样子,那些辨识度非常高的特质,来自对审美的不同大众的理解,独自面对画板时流淌出的灵魂与世界的对话。
为什么我们模仿艺术范,总要故作深沉,佯装孤独。为什么一只孤单飘在海面的船,可以让艺术之外的人也觉出些味道来。孤单有种神秘的力量,孤单留出的空间里可以填充下观者的所有臆想。所以绘画和摄影都讲留白,不是随便装装样子,留白留的是故事,可以调动观者的思维。
对艺术创造者来说孤独也种催化剂。梵高一生孤独穷困,生前只卖出了一幅作品,死后作品被疯抢。他屡次被解雇,拒绝,他争执,愤怒,始终不被理解,他的朋友离开他,他一气之下割下了自己的右耳,还画了一幅自画像。他卖价最高的作品,是送给母亲的自画像,画中他向右侧身,掩盖了失去的右耳,给了母亲一个完整的面庞。
梵高一生的个性和经历注定了他内心的孤独,而这一份孤独也成就了他的画作,成就了画作的风格,和每幅画背后的故事。天价的背后是艺术家孤独的世界,每一笔浓厚的颜料都是他对世界的想法。我不是艺术家我没有办法读懂画里的思维,但是我知道,画画就是他的语言。
读不懂画,也许可以读懂诗,写诗算是小众的生活,却常常被大众拿来做个文艺武装,被用烂了的“诗和远方”还是百用不厌。所谓的诗和远方,广义上讲是一种生活态度,不管是伪装还是真心,都会给自己写上简单的美好,简单的生活,在这个复杂的时代,有简单的思考也是种时尚。
其实真正诗歌的诞生不是在办公室的家长里短时,不是在忙不完的文案堆里,而是一个人寂静时找回的一些感触,在孤独的环境里才能够看见心底的样子。我喜欢在深夜里没有朋友圈,没有车马喧,没有对话,只有自己跟自己时写下一段独白。
不害怕孤独时的思维,每个人都是可以唱出一首诗来,了解了这些,就算拿诗和远方装样子,也有这个资本。
2、想自己所想,独立思辨才是智者
孤独从来都不是什么罪过,可是传统的教育里总是在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离开孤独,注重群体思维,在群体里唱颂歌才是王道。可是真正出彩的正是脱离群体的思维,这种思维的背后必定呈现了孤独的一面。
从众便意味着人云亦云,做千万鹅卵石中的一颗,永远静默在海滩。如果没有一点承受孤独的能力是坐不到云朵上俯瞰世界。
苏格拉底一生穷困,仍坚持研究学问,他在市场、街头到处问人家问题,像个疯子一样不被理解,他没有一部著作,但是他却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在哲学史上有着浓重的一笔,他坚持自己的真理,宁愿喝下毒酒也不愿背弃。
独立有见地的思维,有时候是要孤独的寻找,孤独的承担结果,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陪你一起承担高处不胜寒的滋味。毕竟相比物质的现实,精神领域往往显得苍白。所以我们要感谢每位智者的坚持,有些看似孤独的思辨,也会有拥护者,有些看似热度很高的理念,未必适用。因为有人的地方总免不了虚荣,免不了沽名钓誉,孤独思维与粉丝的微妙关系,体现了社会的动态和文明、理性的程度。
每一种盛行的理念都有它特定的背景,拿一朵桃花插在雪堆里,是挺有意境,却活不长。每一种科学的实践都需要经过孤独实验,广阔的天空是留给那些善于利用孤独的内心强大的人,芸芸众生大部分人都还是挤在一个海滩下饺子。
孤独的思维该有的觉醒是什么样子,一定不是为了追求曝光量,完成不计质量的功利,为了阅读量,挖空心思探究受众的想法,这样的个性反而是从众心理的体现,写出的任何或激进或细腻的文章都将是没有筋骨,没有思想的吚吚哑哑。
儒释道法等等各派思想流传到今天,最有影响的是佛和道,有人说你看看六祖惠能就一个伙夫也能说出那么有觉悟的话,我想说同志,第一觉悟是有天分的;第二,没有功利心,虚荣心……总之要静心;第三,觉悟的契机,对苦难和幸福的感知。释迦摩尼也不是每次在菩提树下都能觉悟,唐僧还要到西天取经呢。
我们没有那么高的慧根,前人总结了那么好的东西引路,更不该丢掉了,不能得陇望蜀,更不能当读者都是没文化的。
每一种教法的修行都被告知要摒除杂念,那些所有苦修的建议,都在为众生建立一个孤独的个体,但不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只是需要我们想到的,不畏惧、不执着,做到的,不贪恋、不伪装。当成为孤独个体存在的时候,就能够看到思维的画布上还可以有更出色的图画。从深层的思维里认识自我,可以更好的面对职场的选择,生活的喜乐。
我们每天都在过着独木桥,千军万马之下想要独占鳌头很难。有些人会选择追随其他人的方式,不会游泳的跟着会游的迟早会溺死,倒不如踏踏实实的用自己的方式,设计一条合适的路线,这没有比从众难多少,难的是勇气和坚持。
3、我没有很独特,只是你不懂
有这样的孩子,在家里人亲戚面前总是很少说话,几乎不会聊天,这么有个性的孩子也没有很作,这时候就会被评价太内向,太不合群,太不好相处,贬大于褒,忽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他会和其他同学相谈甚欢,这时候又会有人说这孩子太傲了,看不起谁啊,不会处事,有棱角。
当有心人慢慢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他比你想象的强大的多,那个内向的表象下是一个有主见,有思想的小青年,当别人评价这个孩子在外面没出息吃不开的时候,他却在大学里用优秀的成绩证明了属于他的一翻天地。
这个孩子没有过早的去学会趋炎附势,圆滑世故,沽名钓誉。他觉得他的想法和家里有代沟,亲戚们不厌其烦的说教理解不了他的世界,他在别的人群中找到了共鸣。一个人的思维需要独立也需要共鸣,重点是共鸣的前提必须经过孤独思维的过程,来确立自己的主见。
其实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思辨过程大概都是孤独者,有些人最终选择沉默,有些人选择大声唱出来。重要的是你真的知道自己的心都能看到什么吗?
不如闭上眼睛静坐一会,深呼吸,我不是任何角色,听到身边的声音,但我不在意,闻到周围的气味,但我不在意,想到苦痛难堪,但我不在意,我是自己的旁观者,我其实没有很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