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机(kiosk)现在在生活中已经很常见了。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场景,最基本的诉求都是节省人力成本,减弱排队焦虑,提升服务。
1、公共服务类
飞机场自助办理登机手续的终端,高铁站的自助取票机,地铁站的自助购票机,汽车站的自助取/购票机,景区门口的自助取/购票机,医院的自助缴费/挂号机……所以,这些地方的一致特点就是人流量特别大,导致基本上所有的人工服务窗口都是排长队。如果增加人工办理窗口的话,就会增加很大的硬件和人工成本。而且其实大部分的窗口业务都是一些固定流程化的事务,除非一些疑难杂症(比如退改签、托运行李、业务咨询),其实都是一些机械化、流程化的动作。而机器正是可以完全替代这些机械工作,而且出错率更高,一次成本投入、持续成本节省。这类自助机的出现,缓解了这些公共服务的排队情况,提升了人名群众的体验。理想情况下,可以布置更多的机器,人工只用受理一些特殊问题。目前,北京上海的地铁站取消了人工售票窗口,而人工只去解决一些卡消磁之类的问题。从外观上看,这类机器一般为立式笨重较厚,内置电脑,通过触摸屏来进行交互。
2、普通盈利场所类
这里包括电影院的取票机、停车场的缴费机、餐厅的排队机。从外观上看,这类机器一般为立式大屏,约有2米高。因为需要的功能较少,内置的功能模块较少,所以可以做的比较薄。大屏的外观更加大气,除了简单的功能操作,还可以做广告展示和品牌宣传。因此广告的收入也是可观的。
3、用户体验提升类
以上二种自助机都是体积较大,主要是大众刚需类的。与其花时间排队,还不如自助服务。另一类是属于非刚需的,主要以ipad的形式体现。比如餐厅里用ipad点餐,婚纱摄影店里的用ipad给你做讲解,汽车4S店里给你看汽车情况。这些都是想借助ipad的体验提升服务的高端感。
4、自助售卖机、自助KTV
这一类自助机器不只是在节省人力,而且是在抢夺用户的注意力、在无工作人员参与的情况下,激发消费行为。这些产品打破了原先营业区域的限制,可以更灵活地、零散地摆放在物理空间内,扩大了覆盖的人群数量。而且也精准地察觉到了目前人们时间的碎片化趋势,降低了消费的时间成本。这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服务。理论上,一些需要人们花集中时间、较大精力去做的消费行为,都可以用这种类似的自助机来完成。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是一个事实,而且会继续上升,从节省人力成本的角度来看,自助机是大势所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用户自助操作,用户方会更有参与感,而且因此会产生一系列消费行为数据。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服务变得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