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万卡》是契珂夫的代表作之一。每读一遍,都感动至深。最近一次阅读时,突然之间,有种被万卡附身的感觉,他的一言一行好像就是自己的所言所行,他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他,这种感觉很神奇。但我想,这绝不是什么故弄玄虚,而是因为契珂夫把万卡这个形象塑造得太生动了,他活在我心里,所以这个人物才和我产生如此强烈的心灵共鸣!
《万卡》故事梗概:九岁的万卡是鞋铺学徒,圣诞前夜,他偷偷给乡下爷爷写信。信中叙述他在鞋铺被毒打和被凌辱的种种遭遇,恳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为此,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写完信,他激动地寄出信,期待爷爷来接他。(好吧,这个好故事被我介绍得很流水账。契珂夫真的不是编故事高手,但他的确是洞悉人性的高手。毛姆也有类似看法。)
下面,谈谈对我而言,《万卡》这篇小说到底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学习。
一、主题
读《万卡》,让我想到:孤独与慈悲。小说借万卡这个小学徒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俄国农奴的凄惨生活和悲苦命运。
二、素材
乡下小孩万卡被送到莫斯科鞋铺当学徒,饱受虐待。在圣诞前夜,他给爷爷写信,恳求爷爷带他回家。
三、结构
个人觉得,这篇小说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结构安排的非常精巧。
1. 虚实结合,现实回忆,两线并行,交错展开
整篇小说由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一条是现实中的万卡,一条是回忆中的爷爷。开篇从现实切入,以写信为事由,引出回忆乡下爷爷的生活;在从回忆爷爷的日常生活,转回到现实,倾诉自己在莫斯科鞋铺挨打受辱的经历;再从描写莫斯科商铺橱窗,转折到回忆乡下爷爷砍圣诞树,和爷爷一起过圣诞的场景;最后又跳回现实,求爷爷带他回家。写完信后,激动寄信。以幻想爷爷收到信后的温馨场景收尾。
可以看到,两条线索,一实一虚,经纬交错,结合紧密。虚实交叉进行,使得整篇小说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插叙倒叙,无缝衔接
小说关于爷爷部分的文字,几乎都是万卡的回忆,所以全都是倒叙手法。其中,含有两处插叙:一是介绍爷爷的职业,是农奴主家的守夜人;二在回忆乡下圣诞节时,引出奥尔迦小姐,她教会小万卡写字识数。这个信息很重要,解释了,作为奴仆,九岁的万卡为什么会写信。
在现实与回忆交织推进时,无论从现实跳到回忆,还是从回忆跳回现实,过渡句往往由万卡的一两个动作来完成(分别为:望窗子、一声叹息、嘴角一撇开始哭泣、猛然叹气又望窗子、接着写信),收放自如,自然流畅,不突兀。
3.层层深入,铺垫到位,掀起高潮,震撼人心
层层深入:信中,先写只有爷爷这一个亲人,然后写老板毒打他,伙计欺负他,吃不好睡不好,求爷爷带他回家;进而,写自己要被折磨死了,只要能回家,让他干什么都行;最后,写人人都打他,过得连狗都不如,求爷爷带他回家。三次递进,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
铺垫到位: 奥尔迦小姐在乡下教会小万卡写字,所以他会写信。
掀起高潮:万卡写完信,塞进信封,却不知该怎样写地址,他写下“乡下爷爷收”,想了想,又加上爷爷的名字。这几行字,是全篇高潮,告诉读者,爷爷永远不会收到这封信,暗示万卡的悲剧命运。对读者而言,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震撼心灵!
四、语言
多种修辞技巧混合运用,依次梳理如下:
1.渲染气氛
例: 他等到老板夫妇和师傅们出外去做晨祷后,从老板的立柜里取出一小瓶墨水和一支安着锈笔尖的钢笔,然后在自己面前铺平一张揉皱的白纸,写起来。他在写下第一个字以前,好几次战战兢兢地回过头去看一下门口和窗子,斜起眼睛瞟一眼乌黑的圣像和那两旁摆满鞋楦头的架子,断断续续地叹气。
2.合理想象
例: 眼下他祖父一定在大门口站着,眯细眼睛看乡村教堂的通红的窗子,顿着穿高统毡靴的脚,跟仆人们开玩笑。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得不时拍手,缩起脖子,一忽儿在女仆身上捏一把,一忽儿在厨娘身上拧一下,发出苍老的笑声。
3.借物喻人
例:它的后腿已经不止一次被人打断,有两次人家索性把它吊起来,而且每个星期都把它打得半死,不过它老是养好伤,又活下来了。(借狗被打的悲惨事实,暗喻万卡的悲惨命运同狗一样)
4.反复强调
例:亲爱的爷爷,发发上帝那样的慈悲,带着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村子里去吧,我再也熬不下去了。……我给你叩头了,我会永远为你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不然我就要死了。(类似的话,全文出现多达三次)
5.正反对比
共两处:一是万卡与爷爷的处境对比,一是莫斯科与乡下的环境对比。
6.首尾反差
开篇写万卡偷偷写信,突出小心翼翼,怕被人发现挨打;结尾写幻想爷爷收到信,拆开读信的温馨情景。两种对比,反差极大,突出悲剧效果。
纵观《万卡》全篇,小说结构精巧,心理描写细致。一个命运凄苦的九岁男孩形象跃然纸上,令读者感同身受,潸然泪下。仅凭两页纸,能把一个小人物塑造得如此动人心魄,这就是文学巨匠契珂夫的惊人魅力!
PS:本文参考的是汝龙译本。个人觉得朱宪生的译本最好,手头没有,遗憾。
201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