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应不应该刷爆卡买包?
人大约都知道那个合乎社会认知的正常答案,所以这个辩题“不应该”站在理性的角度,道德的至高点,应该的一方变成了很难辩的一方。这期,花希和黄执中以两个非常巧妙的角度切入,扭转大众普遍认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花希:(现场辩论)
“人应不应该在自己尚未准备好的情况下为你喜欢的事物付出代价?人生的最吊诡之处在于你往往最动心的时刻往往在于你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刻。当你准备好一切,你却很难找回当初你最动心的那个瞬间了。
所以贵的不是那个包,其实是我动心的那个瞬间啊!
我在未来的时间里可能还会挣很多很多的钱,可是我不太确定我还会有多少次的动心。
恬恬姐说千金难买她乐意,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是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
对方宣扬的是一种踏踏实实按部就班的人生观,我方说的是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可能你现在在人生低谷,但是毕竟你曾经仰望过高山,
今天你为了一个包可能会刷爆你的信用卡,可是我为了得到那个人,可能会刷爆我的自信,我的安全感,甚至刷爆我的自尊,一个你想都不敢想的人你都去追了,为什么一个你买得起的包你不去买?”
——每个人都有过的动心时刻是非常直击心灵的例子,每每想到你心动不已却止步不前的人、事、物,你就不得不被花希的这个说法折服,因为他把这些心动跟时光联系在一起,想到那些再也见不到的人,再也回不来的心动,你会觉得没错,值得购买。
个人觉得其实是在偷换概念,把可以物质化的包包替换成了人生难以复制的心动体验,替换成了不可能踏进同一次的时光之河。可是,名牌包的收入囊中的喜悦感与之相比,浅薄了点不是吗?
所以黄执中又递进了一下:”如果你这辈子没有茶不思饭不想的要过一样东西,其实是很可惜的一件事,人生难得本来就是痴迷麻,对痴迷的人来说,我们彼此追求的理想不一样。你吃半年泡面为了买一个包,这是你过了三十年都可以回忆的,可以跟你亲戚朋友聊的经历。”
他的意思是你不要小瞧你为物质欲望付出的代价,有一天它会成为你人生回忆的一个部分。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有理想或者说达成他的理想,可是任何人都可以有回忆.理想和回忆的差别就是回忆不需要是伟大的,它只需要对你而言有有意义就好。不需要你们每个人怀着伟大的理想,可以为自己人生中留一个可以跟人聊得片段就够了!"
——这个切入点也很打动普通人的心。按照马薇薇的论述:”与其买一个名牌,不如自己创作一个品牌。小确幸不如大欢喜。”道理无比正确,但是很难赢得普罗大众的心,因为人性的弱点就是懒惰、容易沉迷于对自己毫无益处的娱乐,很难主动勇猛精进。虽然懂得:“花过钱的全是玩意儿,流过汗的才是梦想。”这话的励志性,却很少有人主动去努力,去践行。
所以当黄执中回应:“留在心里的都是玩意儿,是不是梦想让别人去说,只要对你是个玩意儿,一切都够了!”这个回答我觉得好妙,这道出了普通人为自己平淡人生找到的解释。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偷换概念,你的挥金如土给你带来的人生回忆可以持续多久,是否会被下一次的挥金如土轻易覆盖,还是它是所有噩梦回忆的开始?无从所知。
物质欲望带来的欢愉或者悲伤的持久性是否如同我们想象得那么长久?
双方观点的本质不同是——物质欲望给人带来的精神的改变,这想来还真是尘归尘,土归土的问题。
容易被刺激的人会去刷爆卡,因为对她而言,那些衣服和包会带来价值感、尊严、甚至是人生战斗的利器。
不容易被刺激的人认为那只是个工具,日子照样过,精神的世界自然会有别的去点燃或者激发。
这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人,所以前者物质欲望的达成会成为珍贵的回忆,后者却只是冷冰冰的器具。
我是欣赏反方的切入点的,他们用情感、回忆这些温暖人心的点巧妙地让大众站在自己一边。
看来,普通人都希望有偷懒的借口亦或者是
没有建树却拥有存在意义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