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西南一隅的高三以及复习班学习区,凌云不常去,偶尔经过,也会向教室里看上一眼,那里最大的特点就是满屋子筑起的书墙,也许用“书的城墙”来表述更形象,因为它不但有墙,而且还有关口,学生们就像枕戈待旦的战土,日夜坚守在自己的城墙中,不敢有半点懈怠。一年一度的“七七大战”是一天比一天临近了,它会使一部分学生感到紧张,甚至恐惧。
学校南围墙的后面就是荒凉的丘陵,高低不平的上面种植些简单的农作物,例如红薯、大豆等。
五月份的一天傍晚,复习班的一名文科男生悄悄地到了那里。他割腕自杀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平静的校园顿时变得沸扬起來,人们议论纷纷。
他为什么自杀?他正值青春年华,世界上还有许多美好的事情正等着他呢?他却决绝地离开了他的亲友,离开了这个世界。
凌云恐血,每当他看见殷红的鲜血他都想吐,就会马上把目光移开,他难以想象这个男孩是怎样看着一股股鲜血从他的体内流到地上的,慢慢的,直到死去,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呀!难道他感受到的痛苦比这死亡的痛苦还要大吗?
尽管学校尽量捂着此事,但纸是包不住火的。这名男生的死因还是被暴露出來,听说他临死前写有遗书。
他曾经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对生活充满希望,他的父母对他寄以厚望。
高考不仅有鲤鱼跃过龙门的喜悦,更有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被挤下水的残酷。
第一年高考他失败了,他没有气馁,选择了复读。
第二年高考他又失败了,他犹豫过,但在父母的鼓励下,他又返回了学校。
第三年高考他再次落榜,他不想再考了,可是他的父母不同意,他只好再次复习。
四年来,他的身心发生着潜移黓化的变化。
他的视力越來越差,近视度己达到了七八百度,如果摘了眼镜,路边都看不清楚。
他以前的同学,大部分都已结婚成家,可他却仍在为高考而复习。一些人嘲笑他,他一回到村里,就躲在家里,害怕出门见人,心里压力山大。
他复习了几年,成绩提高不大,有时不升反降,他认为自已不是学习的料,多次提出回家务农,但屡屡遭到父亲的责骂。他对学习的态度由热爱逐渐转变为厌恶。
他开始感到生活的沒意思,他讨厌自己没用,讨厌人们的无情,他曾多次想过多种方式逃避这个世界,离家出走,外出打工,自杀等。但他还是个心地善良的男孩,怕父母为他担心,怕他们为他伤心,继续做着无用的努力。直到最近一些模拟考试,他考得很不好,他彻底对高考绝望了,他再次向父母要求弃学务农,但再次遭到父亲的责骂。于是,他来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写下了遗书,割脉自杀。
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去了。
谁应该为他的死亡买单!?
首先是自己。高中毕业后,你就已是成年了,心智基本上已成熟了,你应该为自已的行为负责了。你复习也好,务农也好,外出打工也好,结婚生子也好,该自已拿主义了,别人的建议都是参考,父母也不行,因为他不能管你一辈子呀!你和他们沟通交流呀!说服他们呀!自已的头脑怎么能够成为别人的跑马场呢?针对高考,确实诱惑很大,当时大学毕业是包分配的,可以说是一考定终身,就像古时候的科举,考上了就可以做官了。但高考在当时也只有25%的上线率,考不上是大多数的,很正常,也不是凡复习就能考上的,尝试是对的,失败了大不了退回来吗?干吗非得自杀呢?选择自杀虽然招致大家同情,但却得不到大家认同。人家还会说你懦弱,不是强者的表观,何苦呢?
其次是父母。中国百分之九十九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这是中国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你不服都不行。但关键是你渴望子女成才,但你在他们身上花了多大功夫呢?许多家长借口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缺乏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从小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有的甚至拿钱把自已的孩子往好的学校一送,就万事大吉了,一个月还见不上一面呢?就希望孩子德、智、体、美、劳都好,盼望着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但往往是孩子的坏习惯都养成了,你还不知道蚂虾放屁头朝哪呢?于是,你恼怒,你吵他,你罚他,甚至打骂他,但与事何补?另外,你了解你的孩子吗?他就是个刘禅,司马衷,你还非得让他当皇帝,你不是难为死他吗?赵桓本身就不想当皇帝,宋徵宗在金军围汴京的危险时刻逼着他继位,你能指望他保卫大宋吗?最后还不是落得个国灭身辱的下场,他的志向不在这呀!作为父母,你有表率作用吗?你都毫无理想,昏昏噩噩,干吗非得要求孩子艰苦奋斗、光祖耀宗呢?父母只有关心孩子,尊重孩子,帮肋孩子,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第三是学校。学校的本质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知识是一方面,人格是一方面,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却重知识,轻人格,一切围绕高考这个核心来进行。上级考核学校主要看你升学率如何,升学率高了,就是好学校,财政上拔钱就会多一些,干部提拔得就会快一些。老师评判学生,也以分数为主,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备加呵护,成绩差就是渣男,肯定不待见。分快慢班,组建实验班,培优班,都会给学生心理造成阴影。为了增加学习时间,课间时间限制外出,反对课外活动,补习班不设体育科等,不说其它,这些措施真能提高学习效率吗?
第四是社会。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没中举以前,胡屠户嫌弃他,乡临们笑话他,家中徒有四壁;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就奉承他,乡亲们巴结他,家中马上什幺都有了。现实社会中这种现象多少还是存在的。你带副近视镜,考上学了,他们夸你有气质,你落榜了,他们会笑你假斯文,说你烧得不轻,但眼镜对于大部分复习生來说,恐怕都要一生相随了,如果考不上学,就有点孔乙己的味道了。所以农村的学生一旦走上求学路,想回头也真是难,社会舆论压死人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