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这个世界上认真生活的那一小部分人,所以我们会尽力去琢磨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品质的事儿(良好的沟通就是其中一项),慢慢的生活就会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前段时间偶然接触到了<<非暴力沟通>>,接着反思了自己与周围的各种关系,意识到必须得做出一些改变才能长时间快乐地相处下去。于是践行了其中的方法论(可操作性极强),效果还不错,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方法论主要包括观察,感受,需要,请求4个方面(只看到这几个词是感受不到其中所蕴含的力量的),让我们细说一下吧。
1.观察(看事实)。
要做到区分事实和评论真的很难,所以才有人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最高的形式',但幸运的是这一能力也是可以习得的。
与自己沟通时,我们可以像观影者一样去观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第三者的眼光去分析,做到尽量客观。这时候你会发现事情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糟。
与他人沟通时,不仅自己要描述事实,还需要去辨别别人话语中的事实与评论,从而更好的了解别人的需求。
其实这一点也是达里奥《原则》一书中他所奉行的基本原则。他说只有深刻的了解事实才有可能产生好的结果。
2.体会和表达感受。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合理的表达感受,究其根源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多次被忽略感受。比如说小时候跌倒了,爸妈总是对我们说“不疼啊,快起来。”这种情况重复多了,我们也就学会忽略感受了。也是此时才明白为什么教育学家会提出要让孩子学会难过,孤独,忧伤,愉悦等情感类词汇。
这就提醒我们在沟通过程中尽量把感受说出来。如果是开心快乐的,会提升沟通效果;如果是负面的,会让对方更关注你的感受,从而调整沟通方式,让结果朝好的方向发展。
3.表达需求。
因为情绪的存在让大多数人做不到表达感受和需求。也是读了本书才明白稻盛和夫所说'最可怕的是无谓的情绪'。反思一下,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大脑都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这样是不利于事情的解决的。
此时我们需要调用元认知能力去感受我们的情绪,挖掘情绪中所存在的需求,然后合理的表达出来(要知道我们愤怒的根源在于尚未满足的需求)。
4.请求帮助。
对于这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把内容说清楚。比如要什么,不是不要什么。越具体越好,然后等待对方回应。
记得有个好玩儿的例子:丈夫经常外出打篮球,妻子不满便说:“你能少花点儿时间去打篮球吗?”丈夫听进去了,也就没去了。谁知丈夫还是经常外出,妻子就纳闷儿了,为什么他还是没有时间陪我。一问才知道原来丈夫又参加了一个棒球培训班。
其实妻子就想要丈夫多陪一下自己而已,可是她没有明确提出来,结果肯定不好呀。
以上四个步骤看起来也挺简单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容易遗忘,因为我们大脑长久以来的处事方式不是这样的。每次和家人沟通过程中都要刻意提醒自己,才能回到非暴力沟通的状态下来。不过令人开心的是践行久了也就形成条件反射了,感恩。
平时做足了功课,那么我们不幸福谁幸福呢?愿我们都能高效的和他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