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周就为昨天晚上徐杰老师的网上集体备课活动做准备,我是按照上次《壶口瀑布》集体备课的步骤来的。为此,我精读课文,整理了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本解读——我觉得自己的发现也许是大师一望便知的东西,没啥独特的发现,不过,自己的能力、眼光、学识摆在那里,也没有办法一时多高深的解读,只能说是慢慢成长吧。关于教学内容的甄选,我选择了两个:一个是明白诗歌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一个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济世的情怀。
如何突破这两个教学重难点?
第一次思考想到的活动:第一,图片配文,让学生看着图片用原文的诗句来配。第二,我零星想到了补白的方式:如:“唇焦口燥呼不得。诗人会呼什么;”杜甫看着卷我无上三重茅,他会想什么。第三,细读诗歌,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环境,第四,从诗的词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想完之后,自己不太满意。因为第一:设计的思路还不太清晰,目的性不明确。第二,后两个问题的设计明显有点拙劣。我就像被乌云笼罩着,被一个大锅盖卡在底下一样。百思不得其解,也想不出好的方法只能闷着。
放了两天,就在昨天集体备课前,我又把第一次的想法“优化”了一下,当然教学目标基本没有改变(其实就是想不出来),最后决定用这三种教学活动来突破教学重难点:第一个是用课文中的诗句为图片来配文。第二个是补白。如:“唇焦口燥呼不得”。诗人会呼什么;杜甫看着卷我无上三重茅,他会想什么。第三个是读第四段话,你想对杜甫说点什么(写几句话)。
就这篇文章,我已经使出了我的洪荒之力。我知道自己不会有新的认知和好的方法了。所以,我无比期待徐老师的课堂实录——他会教什么,怎么教。
课堂伊始,我就被砸了一闷棍。“文体”啊!歌行体诗歌,孩子初步接触,必需让学生了解一下啊!我怎么给忘了。但徐老师的处理让我觉得很灵活,没有按部就班。如果是我,可能就直接出示歌行体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徐老师不这样,通过课前预习,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读的这首诗跟以前学的诗歌有啥不同。这点处理非常好,先让学生说自己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也是了解学情,学生会的老师就不必啰嗦,还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再出示定义特点,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样的授课活动方式不得不说挺高明哦!
然后,老师教朗诵。读里面七言诗的节拍,有示范,有练习,跟进特别好。再接着读里面长句子的停顿,也是同样的方法,同样好的效果。最后读抒情的句子的语气语调,在这个读的过程中,已经渗透课文情感的初步感知,或者说为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做了铺垫。
以上这两点备课的时候我都没有想到。可见我是多么的亦步亦趋,按部就班,呆板木讷。思维还停留在《壶口瀑布》备课的时候,孰不知,课型不一样,内容不一样,是要灵活处理的,我真是笨得像邯郸学步里的人,最后得爬回家啊!再说,如果就教我甄选的那两点教学内容,那课堂该是多么的单调和干瘪。再看徐老师的课堂是多么的灵活和丰富。
领会诗歌的内容。就问学生写了什么吗?这做法确实拙劣,呆板,直来直去,毫无趣味。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我前面说的好像不准确),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这个,我们都会想到,会涉及到这个教学内容,可是,如何让学生去体会,如何让学生去感受,到底该怎么做?这是我早就意识到也无能解决的问题。还记得两三年前,市教研室主任听我的公开课,我就是这样的难点没有突破,为什么——无计可施啊!
看徐老师如何做的?虽然徐老师比较谦虚,说十年前的课比较稚嫩,但我还是觉得他的做法非常巧妙,给我这样的菜鸟提供了一条解决课堂重难点的方法。
看徐老师设计的活动:
第一,与诗人同行。读课文,将你所见所闻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如:第一段:秋风卷茅。
看,这个设计仍然是有例子,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杖可扶,活动设计的具体可操作。让学生化身杜甫,用第一人称来写,这不就自然而然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吗?还用我在那里啰哩啰嗦讲半天,学生仍然毫无感受。还必须提出的一点是,当学生不会概括的时候,徐老师又抓住机遇,传授方法,用截取文中的字词来组合的方法试试,效果立竿见影。
第二,代诗人抒情。读课文,用杜甫的口吻抒情。例如,第一段,秋风呼啸,它无情地卷走了我屋顶上的茅草,想起盖茅屋时的艰辛,让我怎能不心急如焚?
第三,对诗人说话。读课文最后一部分,用这样的开头,对诗人说几句话:"诗人啊,你......”
大师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啊!什么叫举重若轻,什么叫四两拨千金啊!这个设计活动让你立即感受到。
我看到这里,心里极度的畅快,困扰我多年的黑暗,终于让我看到了解决的光亮。
最后一个设计活动,——不得不说,是受《壶口瀑布》备课的影响,也是受徐老师的启发,对诗人写几句话,这种方法我也想到了。于此处,对自我有点小肯定。不过,我知道在博大精深的课堂技术、艺术海洋中,我所学到的可能仅是一滴水而已。最后的这个难点突破,是不是应该叫“以写促读,以写促理解”。呵呵...
当然,还有徐老师课中的抒情方式的不同(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直抒胸臆),这点无论文本解读,还是课堂设计,我都没有注意到想到。课末的联系现实生活,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到生活,对学生进行高尚的情怀情操的教育和启迪,这些都是我没有想到的。高手就是高手,课堂如此完整,灵活,巧妙,让人只有铆足了劲,加油干喽!
课后思课,对于诗歌教学,我有几点浅显的认识跟大家分享。
首先,文体知识不能忽略。诗歌类教学,不管是律诗、绝句、词、古体诗、歌行体等等类型,都得让学生有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不能含混而过。
其次,文体意识不能忽略。诗歌,必须要读,不但要读,而且要读贯全课。在古代,诗歌是吟诵或配乐歌唱的,其音韵、节奏的美,以及其中的语气语调,非读不能感受(当然,首先可以纠正错误读音),所以诗歌首先是读。看徐老师的课堂,就会发现,不管是哪个教学步骤和环节,虽然各有侧重,但一定是“读”占鳌头。具体怎么读,大家可以参照集体备课的徐老师的课堂实录和课后讲座,我相信看后一定会对大家有很大的启发。
再次,诗歌的情感不能忽略。诗歌教学,读懂内容,往往不算太难。难的是体会诗人的情感。这个因为比较难,又比较难以突破,所以一般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么知难而退,直接跳过,要么水过地皮湿,简单一讲。学生根本没有领会诗人所传达的情感,这样的课堂应该是失败的,至少不能算成功。
最后,突破诗歌教学的难点,需要巧妙的语言活动。如何突破,一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近日遇到徐老师的课,可算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读懂诗歌传达的情感,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之类的难点,有时比较隐晦,直接读,可能不容易读出来,设计巧妙的语言活动,可能就轻而易举了。比如:感受杜甫的心系天下的情怀和博大胸襟,最后的一个语言活动就轻松突破了。
当然,每首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具体操作起来,肯定也会不一样。具体怎么操作,那就需要我们老师,细细研究,细细分析,总结规律,找出同与不同,在自己实际的课堂当中慢慢磨练,精准拿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