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共读了52本书,并不算多,好些书读过了,也什么也记不得,只当成了一时的消遣。在这几十本书中,以下这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不时拿出来重读。也跟大家在此分享一下:
一、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
《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五味》
这两本书是同是蒙曼老师的作品,也是一起读的。读了文本后又去喜马拉雅去听了她的音频节目(音频内容和书是一样的,大家可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用蒙曼老师讲诗的方式来讲下这一套书。这一套书美不美?美!美在哪里?我们先来看选诗的方式,四时之诗,选的几乎都是唐诗三百首里面的诗,有少数几首是她加上去的。以我们的春夏秋冬四时之分,把每个季节的诗、以人生五味(喜怒哀乐怨)一一来品读,在诗意中体会人生,在诗意中感受四季。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讲到关于诗人和诗背后历史故事。比如祖咏写的《望终南余雪》,是他在考试时写的。【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本身写得很好,但不符合当时考试的要求。要求是一般是六韵的五言排律(六联十二句话,六十个字)。考官让他再加几句,祖咏回复两个字:意尽。最后,他还是中了进士。有才华的人就是这么自信呐。还有,唐朝的考官们也很爱才,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祖咏的这首诗,也是唯一一首应试考试中流传下来的诗。
还有,蒙曼老师应该是非常喜欢《红楼梦》,常常拿黛玉香菱写诗的过程来讲唐诗。比如讲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有奇句,便不必拘泥于对仗。”,还有讲到韦应物时,说到宝钗笑话香菱,整天讲个韦苏州的冲淡之美。
除此之外,历史人物、史料、典故书籍,蒙曼老师真是顺手拈来,读诗的同时,也增长了不少见识。正是我的爸爸教导我的一样,多学学诗,也可以学会更好地写文章。
二、
《笑傲江湖》
这本书是在微信读书上读的电子书,差不多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许多个碎片时间读完的。(以前出门总会带本纸质书,后来出门带的东西多,就把书省下了,在外出时间就看电子书)。
在《笑傲江湖》中,林平之是比主角令狐冲更值得关注的人,他因一本莫名其妙的秘籍而改变命运,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长大后读江湖故事,跟小时候最大的不同,是不会第一时间想知道谁是坏人好人,也不想坏人都第一时间死掉。而是去研究为什么这个人会变坏?他做这些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前几日,读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当我们明白一些事的内情,和一个人内心的挣扎和曲折,也应会产生一些悲悯之心。当然,并不是说原谅所有的坏人,而是懂得这变坏背后的原因。
读小说的痛苦和精彩之处,就是看到众生皆苦,又总有人能在苦中找到甜。
三、
《棋王 树王 孩子王》
这本小说是在两个早上读完的,平常是很少在早上读小说的。
是上个星期的一天,早上六点多就醒了,本来是起床来收拾屋子里,顺便整理一下书架。摸到这本书,打开一看,就停不下来了。
以前总是听一些老师说,写作要有节奏感。对这个节奏感不是太明晰,在诗词时自然是能一下子感受到文字的节奏感的,但是小说就有一些难了。读阿城的《棋王》,就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什么叫文字的节奏感了。就是,当你大声读出来,会有一种朗朗上口的顺畅感。没有多余的字,也没有胡里花哨的表达。
分享《棋王》最后一段:
夜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王一生已经睡死。我却还似乎耳边人声嚷动,眼前火把通明,山民们铁了脸,掮着柴火在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
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褒到了,即是幸,却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就拥有了幕布,沉沉睡去。
前几天,理想国做了一个阿城《棋王》35周年文学之夜,请了许多名人作家来谈阿城的书和写作,感兴趣的可以查看,地址如下,或直接微博搜索。
https://s.weibo.com/weibo?q=%23%E9%98%BF%E5%9F%8E%E6%A3%8B%E7%8E%8B%23&from=default
四、
《拔蒲歌》
《八九十枝花》
这两本书都是沈书枝写的,也是在上半年穿插着读完的。都是在睡前的晚上看的,有时间午休也是也会读一两篇,特别是在最近的夏日读来,特别舒畅。
这两本书都是写书枝的家乡生活(《拔蒲歌》多一些城市生活的场景)。书中所写到的小时候农村生活,对我来说也特别熟悉,放牛、打猪草、种田、挖菜……这种亲切感,能把人拉到过去,又能得新审视过去。粗读时,或许会觉得这样的内容过于平淡,但是,我很喜欢这种安静的写作方式,即便一小朵小花,也一个字一个认真地对待它们。
我今年也有写一些小时候生活的文章,但是我很难像书枝这样写得这么动人,也许是我小时候的敏感导致痛苦多过快乐,写的过程很艰难。不过,这种回忆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阅读是一种治愈的很好方式,写作同样也是。
五、
《我与父辈》
《独自走过的日子都有余温》
这两本书中,有许多重合的内容。《独自走过的日子都有余温》中70%左右的文章,都是《我与父辈》一一样。因为先看的《我与父辈》,再读后者,也当是一次温习。
这两本书的基调都是一样的,都在讲过去的人和事。在整本书读完时,我发现书中所写到的人物、事件,都是如此清晰、明朗。那些父辈人之间的挣扎、痛苦、慈悲、孤独,也都浮现于眼前。尽量书中那片土地离我甚远,书中的人也与我毫不相关。但是,对土地爱恨之情、对于亲人之间情感恩怨的心情,却都是相同的。
当我在书中回忆我的父辈时,确是模糊的,我所能记得的只是自我的一些猜测,我无法像阎连科一样,能够如些坦诚、实在地写下他的面貌、言行。也做不到像他一样敢于表达自己的亏欠和怯懦。
在序言中,他说:把写《我与父辈》,当作一种赎罪和忏悔,让自己所有的情感都重新回归到那片土地上。
读这两本书,是为了学习阎连科先生写作,真诚、稳重、实在。当我自己写父辈生活时,总是显得很轻很飘,很苦恼。
六、
《小说课》
前几日看到豆瓣上,有人在讨论关于毕飞宇先生讲小说一些弊端,并没有细看,也不知原委。想来,在文学研究一块,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现在还趴在山脚下的泥坑里,因为全无半点阅读和写作的天赋,全靠拼命挣扎。
无论怎么说,这本小说解读课,给了我一些启发和帮助。
说一段书中的故事:
毕飞宇讲《水浒传》中,看施耐庵是如何把林冲这样一个本来怕事的技术干部,“逼上梁山”,完成一次个人命运的必然转折。在环境上,他先是安排了风和雪,因为有了雪,他才会生火,有了风才有了后来拿石头挡门,听到了坏人讲的事。
看一段原文:(林冲)将尖刀插了,将三个人的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东头去。
我在年少时也读过《水浒传》,读到这一段的内容,并没有放在心上,认为这不过是一点杀人的交待而已。
且看毕飞宇怎么说,他说妙处于最后一句:提了枪,便出庙门东头去。为什么向东走?因为草料场在城东,如果向西走,就是进城也等于自投罗网。小说写到这样,就完成了林冲的“出走”,完成了他从干部到土匪的转型。
读到此处,真是惊叹。原来如此!掩书沉思,如果换作我来写一个人的命运转变,大概会写此人受了何等的冤枉、痛苦,哭喊一番,然后突然心灰意冷,揭竿而起。想到这里,真是汗颜。
七、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这本书是许子东在岭南大学讲课的内容结集而出的一本书。因为是讲课的内容,不是平常写书的那种书面语,读起来很流畅很快。希望以后能听到音频内容,但一直没找到。
年初时,本是有一个计划,就是要认真学习一下中国文学史,从作家到作品都多少了解一些,好的作品也得精读。前前后后去读了一些张爱玲、鲁迅、老舍,佩服地不得了。
这本讲稿书,许子东讲到现代文学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从作家到作品都有涉猎,不全是那种严肃的学术分析,其中还结合了许多我们当下的语境和现状来讲解,好懂好记,还时不时地来夹杂着几句英文(像是TVB剧一样,不过,讲中国文学嘛,老飙英语嘛,还是不要吧)。有时也和外国文学作一些对比,比如从《茶花女》讲到《雷雨》,还蛮有意思的。
看到知乎有许子东专门讲张爱玲的内容,准备去听一听。
八、
《人类木马程序》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这两本书是两个不同的人写的,我把它们放在了一起讲,是因为它们给了我同一个转变,关于思维的转变。
《人类木马程序》是李欣频今年出的新书,是一本自我“扫毒”的书。她说,把人比作一台电脑的话,我们不能好好运行人生,是因为有许多木马程序。比如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恐惧、怕落后、认为自己不被爱、不配得等等障碍。
这本书虽说可以归到工具书和方法论的书一类,但我自己归为了心理一类。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带给我的思给转变是,我开始觉察自己出现“木马”程序的时刻,就是要让自己意识到,我现在被一些曾经忽视的东西所禁锢,我去发现它认识它,和它们相处,而不是逃避和战胜。PS:书后面讲如何破解木马程序,我读来觉得有些含糊,有些遗憾。
李欣频在这本书里分享了43部电影,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在书的最后一页有一个列表。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我对于财富这件事,一直是带着幻想的。事实上也可以说,并不擅长赚钱。当然,读这本书,也不是说指望一下变成有钱人,也是想了解一下哪些比我更有钱的人在想什么。
从这本书,我看到了“有钱人”的主动、积极。主动地创造、主动地承担、主动的开拓。
以后准备多读点关于财富的书。
昨日和一位友人说起读书这件事,我说我自己对于书,其实没有一个特别高的期待,也不指望看一本书就能让我的人生发生改变。如果其中有那么一点内容或是几段话给我带来帮助和启发,我觉得就很好了。读书,始终是一个吸收转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一点点的积累,才能让自己更为开阔和智慧。
最后,和大家分享曾国藩的一段话,以此共勉:
“累月奔驰酬应,犹能不失常课,可当日进无已。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息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精进而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