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昨天深夜在家庭群里的眼泪,无疑是大姨的两首歌引起的,尤其是那一首《母亲》,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给你,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其实母亲并没有上过学,应该没有接过外婆缝的新书包,或许也没有在雨中撑过花折伞;当时的生活条件不好,三鲜饺子应该也没有吃过吧。那么,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怎么让群里的母亲和小姨哽咽良久呢?
根据她们的诉说,我很快明白,大姨的歌曲让他们落泪的歌曲《母亲》,而不是《父亲》,有一大半原因在于她们本身都是母亲,她们固然是思念外婆,但其中的一半眼泪是为自己而流。作为母亲,小姨常年在外,与儿子聚少离多,很少能沐浴在亲情的阳光下,即使作为母亲她很少能见到儿子们的出息的模样,有的只有绵长的久久的思念和牵挂,这些挂念积聚多了,便流成了泪河,在昨夜倾泻而出。作为外婆最小的女儿,她刚出嫁不久,外婆便撒手人寰,当时年轻,没有多少条件能够尽孝,心中难免有些悔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便是另一部分眼泪的源头了。
《管子》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今天的生活好了,忠臣孝子们都会想起早逝的父母,他们当年所受之苦,未赶上好生活,从而洒下一把热泪。当时即使有着这样的心思,条件却是不允许的,毕竟那只是一个只能维持温饱的年代。
母亲的眼泪也有一半就是对外婆的思念,作为家里的大女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母亲从小懂得生活的辛酸,成为家里的好帮手。外婆离开时,她虽女儿双全,但由于外婆走得突然,她当然哭得死去活来,延续了好多年。如今已过去30多年,大姨的一曲《母亲》无疑再次触动了她的泪腺,如今千里之外远离故土,乡音早已不闻,能不让人悲痛吗?
当然,母亲的另一半眼泪也为自己而流,她离开家乡和亲友随我来到边疆,虽说不用下地过去,但一天到晚也忙碌无比,又是做饭,又是照顾孩子,忙得脚不离地。好多年没有回去,时常经受着思乡思亲的煎熬,而由于工作忙,我回家陪她说话也不多,时常惹她生气,更是让她觉得为人母之不易,于是泪水便再也止不住了。
将近立夏,闷热的一天终于到了深夜,家庭群里深夜的两行清泪带来了阵阵凉意,淅淅沥沥的雨下到天亮,我失眠了,静静地听到天亮,——清晨倍感清爽。如果母亲也在听雨,她是否也会想到,如今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