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上海四十多度的日子,今天的天气舒服得让人感动,骑着小黄车和路路绕校园溜达了好几圈。知足,惬意,微凉。
人生的最后一个暑假还剩一天的余额,定的目标不出意外地一个也没有完成。我不想做无意义的后悔和自责,所以我们来聊聊人生。
分享最近看的两本书:《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因为第一本书去看了第二本,又因为两本书去看了两部电影。
我觉得第二本比第一本好,小说比电影好。
豆瓣知乎上那些读者评论说,读完哭得稀里哗啦或是笑中带泪,我都没有。
我分享它们是因为,我觉得,每个在自己内心与世界之间建立了一座城墙的人,都应该读读这两本小说。
我也很喜欢这两个作者。一个来自巴西,一个来自瑞典。《维罗妮卡》的作者是保罗·柯艾略,写《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那个家伙。
《欧维》的作者是弗雷德里克·巴克曼,他的作品就很像北欧的气候 ,寡淡的叙事覆盖了一层冷色调 ,随着剧情的发展,暖意一点点升腾 ,有缓缓入侵的治愈力量。
特别是那本《我奶奶让我告诉你她很抱歉》,我一直记得一句话:奶奶说,要大笑,要做梦,要与众不同。还有一句:有些人不说话也能做朋友。
他的作品氤氲着北欧的气质,读完就像人家说的,像是喝了一杯热牛奶。
虽然这两本书名都在说自杀,听起来都很丧,一开始我也以为是“致郁系”的,读完才发现其实是“治愈系”的。书里面的人生既温情,又明媚,还有点热闹。
精神病院里的维罗妮卡和古怪老头欧维,无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其实归根到底,他们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源于爱。爱人 ,爱生活 ,爱这个生生不息的世界。
我不相信的东西很多,但我相信爱。
人们常说读书有这个那个意义,但我觉得太有目的性的事情,都是不太容易让人享受的。所以我特别不喜欢看我的那些专业书,老师暑假前布置的十几本到现在都没翻开。扯到这个又得开始担心毕业论文了。还是打住。
我只是觉得当我在一首歌或者一段文字里,找到共鸣时的感觉特别好。所以就不复述故事了,还是说说我比较有共鸣的几点东西吧。
(一)
《维罗尼卡》里有个名称叫“慢性苦味症患者”,让我印象很深。大致内容如下:
因为如果有完全空闲的时间让我一个人独处,我的身上也会有这种症状 ,只是我已经学会了适时地去调整。安静太久空闲太多,会不安,会惶恐,会想太多,然后就会负能量。状态就像书里的奶奶说过:从前一个女孩她想太多,然后就爆炸了。
双子座爱自由,但自由终究是需要牵挂的。就像我们乘地铁,早高峰时太挤了很难受,但末班车太空了又会感到孤单。
(二)
小说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大意是:故去的一切才成就了今天的那个人,如果不知道他的过去就不知道他为何如此。
我们成长的过程,本就是一个渐渐接触并熟谙这个不完美世界的所有瑕疵和阴暗面的过程。大概真的是“生命必须有裂缝 ,阳光才照得进来”。
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们,其实都缘自于一路走来遇见的人,经历的事。明白了这些,自然也会对各种不同甚至以前无法接受的人性百态少了几分刻薄,多了几分理解和体恤。
就像亲自在街上发过传单的人,之后再遇见那些发单页的人,便再也不会拒绝别人伸出的手。
(三)
然后特别感动的,就是欧维这个老头对自己死去的妻子索雅的爱情。
他说:在她之前,他没有生活;她走之后,他也没有。
后来因为小说看了电影。
每次看北欧的电影都会让人心生悸动,无与伦比的纯净,宛如童话和梦境。瑞典这个64%是森林的低密度人口国度,过着所谓欧洲最优质的生活,自在,环保,优越,福利。
维基百科里轻描淡写地叙述了一句,关于瑞典的国民气质。1809年瑞典失去了芬兰,也不再具有强权地位。之后,瑞典没有再参与过战争。
但就是这个天堂一般的国家,自杀率却居高不下。可能太过漫长的冬季,让抑郁症这个恶魔比较容易得逞吧。气候和心情还是紧密相连的,就像加州全年无休的阳光,成就的一定是大批快乐鬼,而多雨潮湿的英国岛屿,孕育的就是伤春悲秋的酒鬼了。而我每次回家,黄山脚下,幸福感就特别强烈。
时间过得是真快啊,今年夏天都没买过衣服,今天走进店里,卖的却都是秋装了。大概可以把省下来的钱去买阿信的stay real了。
这两天结束了暑期做兼职的课程。学生批评我聊天写东西总不爱用标点,说语文老师不能这样,我就改了。过两天要回家帮忙打山核桃,十几年没见过打核桃了,记得小时候每年这时老家比过年都热闹,想想都有点兴奋。但是今年计划想去的地方还没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发了。
还有今年特别想在周末去体验三份兼职。一份是去全家便利店做店员,一份是去迪士尼或欢乐谷做人偶,还有一份是在情人节或圣诞节去卖花或平安果。
至于为什么,像我这样莫名其妙的人,我也不知道。
然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好好写篇毕业论文,认真找个实习了。没有红地毯,也没有石板路,但明年就真的要离开学校,去与形形色色的社会相处了。
也许会很艰难,也许会很精彩呢。
嘿嘿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