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国民解构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困境,并借助案例展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样态。与此同时,他强调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破解语文教学现实困境,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整理自郑国民在第三届全国思维型教学大会上的主题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组长郑国民
语文教学的现实样态
审视我们当下语文教学的现实样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确定的教学内容;第二,固化的教学流程,老师还没有讲,学生就知道你要干什么;第三,千篇一律的教与学方式,我们在教学中缺乏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挑战;第四,统一的教学结果。
在20年前,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对于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而言,语文是他们最不喜欢的学科之一,最近这些年有所改善,但改善的幅度并不是很大。
如今,无论是我们的教师还是教研员,更多地是基于单篇文本进行集体备课,围绕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文体知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层次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这样一种备课方式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第一就是学习内容的碎片化,第二是学习内容的同质化,哪怕学生不来上课,基于他们自己十多年学习语文的经验将文章好好阅读,学习的效果也未必会比听教师讲课的效果差。第三是思维培养的浅表化,即缺乏思维的深度,课堂教学缺乏挑战性,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不可能得到提升。第四是学习评价的单一化。
总结一下,我们课堂的现实困境,有三个方面的突出表现:其一,教学内容碎片化:量的积累遮蔽了质的突破;其二,教学方式同质化:千篇一律造成了师生倦怠;其三,思维培养浅表化:浅层问题延宕了探究深度。
语文教学的样态应该是怎样的?
我先来看下未来可能出现的考试题目的样子。下面这道题是我这些年经常举的一个例子。
阅读下列文言文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1.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华)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5.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
6.天宝中,益州士曹栁某妻李氏,容色绝代。
针对这个文本,我们出了三道题目:
(1)你是否还能写出其中含有“绝”这个词的文言句子?说明出处。
(2)上面6个文言文片段中,都有“绝”这个单音词,从前后文中理解它们的词义,说明这6个意义可以归纳成几个义项,并说明你怎样归纳出来的。
(3)“断绝”“继续”“缠绕”“缔结”“编纂”这些动词,“纲纪”“经纬”“纤维”这些名词,“红”“紫”“绿”这些颜色词,都在“纟”部,说明它们较早的意义都与古人的哪一个生活领域有关?你能从这些词里想象这个领域的生活情境吗?写一篇短文把你的想象描写出来。
第一道题估计很多初中的孩子,甚至小学的孩子都能做,但第二道题的类型就有点超越他们的认知领域,而第三道题对于我们每一个学生而言都非常“较劲”,所谓较劲就是他们的思维要突破原有的模式,而有新的发展。
2015年,我们将这一类型的题目拿给高二的学生做测试,目的是检验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其中有一个孩子没有做完题目,但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让我感受到了考试的乐趣,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语文。未答完全卷,深表遗憾,但于我的语文学习带来了很大帮助。
学生的话
为什么孩子会写下这样一段话,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解答过这样的问题,在答题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让自己的思维有了创造性的发展,感受到了创造的激情。
有一些教师问,对于这样的题目我们该怎样准备呢?我的回答是:没的可准备。为什么呢,我再举下面这个例子。
在教孩子学习“木”字旁的时候,我们给孩子们列举了下面几组词:
树木、森林、树枝、树根
柏树、梨树、桃树、柳树
木村、木板、木棍、木桶
休息
基于这组词,我们设计了两个人物形象,第一个小孩问:为什么这些字都有“木”?第二小孩问:在家里还有哪些东西写出来带“木”字旁?
这组词中,休息这个词和其他的词都不一样,但它同样有木字。
在教孩子学习“草”字头的时候,我们给孩子们列举了下面几组词:
小草 草药 芦苇
白菜 萝卜 芹菜
苹果 葡萄 香蕉
在问到:“你还知道哪些带草字头的字?”的时候,我们列了一组词:蔬菜、莲藕、大葱、茄子、茶花、荷花、菠萝、草莓、芬芳。这其中,芬芳这个词和其他的词都不一样,我们问学生,为什么“芬芳”两个字也是草字头?
如果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教孩子认字的,那么等孩子到了高中,做刚才例子中关于绞丝旁的问题时就不会有什么困难。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让孩子逐渐去发现和建构语言的规律,同时保持一份思维警醒,因为有的字是在规律之外的。就像刚才举的,带木字的“休”和草字头的“芬芳”。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题目:
最后一课
老舍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不怕铃声。(节选自《四世同堂》)
最后一课
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节选自《蛰居散记》)
最后一课
都德
老舍、郑振铎和都德都写过“最后一课”,由此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
(1)三篇作品都写了“最后一课”的情景,有许多描写学生或教师的文字。请你选取“学生”或“教师”的角度,比较三篇作品,指出哪些描写令你难以忘怀?并简要阐述这些描写令你难忘的理由。
(2)这三篇文学作品有小说,也有散文。请对这三篇作品的文学样式做出初步判断,并阐述你判断的理由。
(3)第一篇《最后一课》中瑞宣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在《四世同堂》中,还有哪些情节体现了这一性格特点?
对于第三个问题,如果孩子没有读过《四世同堂》,没有读我们所推荐的书目,那么这道题几乎没法做。我们的目标导向是让孩子能够读整本书。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学习观是什么?
借助上面的例子,我想说明核心素养所隐含的学习观:
改变强调碎片化知识和孤立技能的习得,过分关注确定性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状。
核心素养重点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知识和技能、以及价值观念,创造性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习观要注重四个方面的转型:
从关注碎片化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到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解决。
从关注对他人知识的理解或反应,到关注综合运用和主动创造知识。
从关注学什么,到关注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
从关注自我学习,到关注团队合作和沟通。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深切感受作为人类文明标志的那些鸿篇巨制经典名著的思想、情感,以及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认识和体验。这成为基础教育不容乐观的难题。
但是,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无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阅读能力强的孩子是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最能够享受到阅读乐趣的学生。学生所做的习题卷子的数量与孩子最后的阅读水平毫无关系。
那么,阅读能力的本质是什么呢?
我们原来更多关注学生阅读的技能,但是学生的文化知识背景对于阅读能力存在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应从重视阅读技能训练转变为重视文化背景信息。
特定的文化背景信息是阅读技能的基础,因此,应该关注学校教育中的共同文化的数量和种类,这样学生可以分享共同的文化背景。
基于这个思考,我们应该让一部名著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堂堂正正地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让师生在一段时间里阅读和研讨一部整本书,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因此,2017年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18个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内容,目前我们正在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也希望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小学和初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整本书阅读的要求
整本书教学是为了追求学习任务的典型性,包括典型内容的探究、典型过程的经历、典型方法与策略的体会、典型情感的体验。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发挥出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因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的目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是要让学生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因此,在高中阶段,我们要求学生一定要拿出整体的时间阅读一部长篇小说,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阅读一部学术著作,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我们要求学生尽量能够安排一整段的时间建构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与方法。
那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在哪里呢?
教师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自己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同时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整本书研读的实践策略
整本书研读的实施要充分考虑三个方面:1. 系统设计过程与任务 2. 有序推进环节和活动 3. 积极拓展学习形态和结果。
关于整本书研读的过程,我们做好以下四步:
第一步,选书,要考虑书目和版本。
第二步,要通读浏览,不是一上来就从第一段读到最后,而是要有整体规划和设计,并做读书笔记。
第三步,不断地让学生提出问题、研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四步,让孩子分享阶段性成果,分享整本书阅读的经验,进行总结与交流。
关于整本书研读,全国各地的教师已经做了一些良好的实践探索,下面我举一些例子。
北京的几位教师设计了红楼梦的整本书研读教学的方案。整个研读过程在九周的时间内通过课堂教学完成。首先,学生进行自主研读,教师还会将学生带到大观园进行真实的情境阅读。
读到一定程度之后,每一个学生都要像百家讲坛一样准备一个关于红楼梦的讲座,先在小组中进行展示,展示之后从小组中选择最优秀的进行全班展示。接下来,班级会进行红楼梦的知识竞赛。
另一个案例是整本书研读的分层设计。第一阶段,针对所有学生,教师布置每日学案,定期针对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点播。
第二阶段,针对部分学生,要求他们围绕阶段性的阅读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由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第三阶段,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书面报告,互相交流,进行点评。
李煜晖老师的教学实践
北师大二附中的李煜辉老师针对《呐喊》进行了整本书阅读设计。他的设计过程融合了阶梯性的问题解决策略,贯穿了思维发展。从最开始的阅读感知,再到质疑提问,接着修正、筛选问题,然后分类、解决问题,最后进行总结,完成写作。
李煜晖老师的教学实践
我们可以看到,问题处置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而在阅读研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可以分为笔谈、面谈和网谈,其中面谈包括了解研究基础、倾听学生问题、启发学生思路、指点学习方法、疏导学生情绪。
当然,在现行的课程环境下,尤其是课程管理和学习评价改革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涉及到学校课程管理、教学、评价的诸多方面,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真正落地并非易事,还有诸多难题有待破解。
目前,整本书研读实施中主要存在四大问题:课程安排与阅读时间、自主阅读和教师指导、整体梳理和专题探究、统一评价和个性化学习。
未来,我们需要多方面、多层面进行大胆探索,对现有的经验进行梳理和研讨,以典型个案方式呈现鲜活经验和成果。
也期待更多语文老师立足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百花齐放,不断涌现更多的经验和成果。
版权说明: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