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早上发了两张孩子和爸爸的手工作品,朱点赞后无意识的打开了她的朋友圈,最后一条是她们夫妻两参观朋友别墅后凌晨两点发的,豪华别墅图附言:参观完某总的超大别墅,放大梦想,回广州要努力搬砖了.......忍不住的截图给了北武群,掀起了内心的一些波澜。春节期间的一个小插曲又涌上心头……
2018春节,平常没事难得回娘家,这次因为休养身体呆了半个多月,高中同学知道了都积极的约见面。比如朱朱,阿萍,老郑,杨班,有些人我明明也想见见的,尤其是小朱,在广州过春节后回吉安,她也说从吉水回来于田了,还说给我们带了茶叶,我还是害怕自己状态不好,除了主动去了下大朱朱家,找理由一概没见。
作为同龄的她(其实比我小两岁吧)显然步伐比我快了好多步。当我们在北京还没买房的2014年,她已经在广州住上自己的新房子两三年,开上私家车了!那是高中毕业后,(大学没在一个城市也一直没见)我们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次见面。当时,因为同桌两年的交情,我从北京第一次去广州,她和她先生开车带我转了广州半个城市,从天河商场,某某书店,到漫步大学城,最后离开那晚请我吃的法国大餐。不是有意要比高下,我基本从来不主动给自己找刺激,只是当时就在想假如她有一天来到北京,我愿自己也能这样接待她一次。不管作为普通同学还是挚友往来,这大概是最基本的礼仪。虽然加微信后我们很少互动,但见面后这几年每每我发了动态,她总会出现在点赞名单里,而我好像很少及时给过对方一个点赞互动。不知道因为本身没有刷圈的习惯还是真的没有在意呢?其实内心里,我们属于彼此互相欣赏和羡慕的。学生时代,我羡慕她不光成绩好,还天生丽质,强大的性格中更有几分女人的柔情,我的学习成绩不如她,可是她也会说羡慕我的好相貌和好人缘,还有份跟钱打交道的☻好工作。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恭维,但与其怀疑他人,不如信以为真呢?哈哈
14年8月那次见面,没有多年不见都已经是二宝妈妈了的陌生感,聊的不多却都很坦诚相待,聊天中最让我意外的是,她从大学毕业后,从做导游转行自己开公司好几年了,居然没用过信用卡消费,也没办过一张信用卡,她平时也不怎么接触理财,没投资过股票基金,钱就那么放着,当我问起原因,她微笑着回答说:买东西既然自己可以付得起干嘛要用信用卡。过后也得还,还不够麻烦的。不投股票基金呢,是因为接受不了不确定的收益。
那晚回到酒店,心窝被激励的隐隐作疼,我回顾了一下自己毕业后这些年的经历,不说其他,就消费观念这一点就足于拉开我们的距离。我才猛然醒悟,为什么同时毕业的同班同学,我其实还早一年,我们依然买不起房子,而她同样在一线城市,却房车都有了。这不应该是立足于一个城市最基本的刚需吗?假设毕业后,我也具备跟她一样的强大储蓄能力和理性的消费习惯,那么很可能我们也攒够首付了。因为在聊天中,我发现我们的收入和家庭开支是不分上下的,她刚创业的前期也不轻松,那么就是消费观念和习惯的差别吧,明明是8年消费习惯的不同,日积月累导致了今天结果的不一样。那一刻,我真的有点恨给我办信用卡的人,恨自己还没学会理财的时候就先学会了超前消费,相信有过卡奴经验的的人肯定有同感,当然我知道一切都不是信用卡的错。后悔自己怎么没早点去广州,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相见恨晚也不仅仅用于初相识啊。不是那次见面,十年内北京买房的小小心愿大概会落空。
就这样,从那回来后,我销掉了基本用来增加超额消费的信用卡,收敛了自己开支,咬牙再也不大手笔花钱了,开始增加每个月的强制存款金额。痛定思痛,改变要从自己开始。的确,如俗语所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可我更想说,没有对比就没有进步!在那次见面不到一年后2015,我们社保刚持续满五年的那个月首付了北京的第一套房。尽管到现在也没住上,尽管也晚了人家好几年,但心总算安定下来了,北漂泊了多年的心在那一刻有了归处一样,孩子也有了在北京上学的根基。虽然说,心安即住处,可女人这物种,好像有安稳的住处才是心安定之时。
回到把截图发群里,其实真的也是为了激励自己,就像她也在不停的追赶她心中的目标,也一直被比她更优秀的人激励,追求越来越高的生活品质一样,我也鼓励自己,即使还会迷茫,也要真真实实的珍惜当下的每一天,才能不落后于自己的同学和同龄人,才能不至于因为当初的慢一步,而成为多年以后的慢十步,甚至被自己的理想生活远远的抛在后面,再也望不到她的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