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进入九月,楼市的温度越来越火。财经类媒体的头条都是“房地产泡沫会引发经济危机吗”“实业十几年,不如买栋楼”“卖两套学区房,上市公司成功保壳”“某某市又现地王”。
张晓洁看了几篇,货币超发,实业不振,股市低迷,房市成了最好的投资。
很多人都在说,没有只涨不跌的楼市,但谁也不知道那个拐点在哪。
买了房的盼着楼市再升,没买房的盼着泡沫破裂。张晓洁刚刚看了《釜山行》,她觉得那些买了房的同学好像是顺利逃到安全车厢,没买房的只好在恐惧中等死。还有新闻里那些急切地往售楼处冲,希望赶在限购政策前买到房的人,多像丧尸。
走在路上,周围有人讨论买房,周末睁开眼,合租室友也在抱着手机跟同事讨论房市。
张晓洁有点懵。这个世界怎么了?会不会有一场疾风骤雨在眼前?这个时候还能辞职冒险吗?
下班回家,她和室友以及双方的男朋友做好饭,话题也是楼市。有没有泡沫,跟美国次债危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会不会破裂,一线城市和二三线情况有什么不同……一切看起来关乎切身,又好像跟自己无关。毕竟就算分析结果是现在买房依然划算,那也没钱买。
晚饭后,张晓洁完善了求职APP上的简历,不知道该不该投出去。在这个公司待下去,可能要到四十岁才能买房——那么孩子肯定没有学区房了。跳槽的话,又怕房市崩溃,经济不振。
晚上,小王抱着她,说:以后去了你家,你爸妈会不会催我买房?
她安慰他:不会,我爸妈知道你的情况。
小王有点紧张。他跟她分析自己对于楼市和金融市场的观点。他一直希望去收入高一点的金融行业工作,早点赚到首付。
张晓洁想起2008年,电视里反复播放的金融危机时华尔街那些失业人员抱着箱子从大厦里走出来的场景,她担心中国会有这种情况,担心她的小王会抱着箱子走出来。
小王安慰她:中国跟美国还是不一样。中国的金融系统主要就是银行,大银行基本都是国有,不会那么容易崩盘。再说了,就算崩盘了,咱们也可以找到别的工作啊。
张晓洁说:那咱们就更买不起房子了。
小王说:不会的~你看咱们身边那些三十多岁的,不是都混到房子了吗?别担心。
但别人有不等于自己也能有啊!——张晓洁没有说出口。
小王又过来抱她,被张晓洁推开:早点睡吧。没心情。
张晓洁背过身躺到一边,在黑暗中没出声地哭了。哭了两下,她又讨厌自己的矫情和软弱,于是回过身,拉着小王的手睡了。
九
九月最后一周,大家都在讨论十一计划,急着给祖国庆生,无心工作。中午吃饭,有个正在办工作居住证的同事吐槽办证的麻烦,人事大姐也因为要协助出具诸多证明,扯着嗓子质问:你说你就不能不办吗?!办了到底有毛用!!
同事答:给孩子上学用啊!
她的孩子刚一岁,已经买了房,但她和老公都没有北京户口,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就必须办工作居住证。
这也是张晓洁要奋斗的未来。
人事大姐没再抱怨,但是看得出来她的不满。她是北京土著,一家老小都在北京,生下来就有北京户口,二十多年前结婚也不用操心买房子。现在混到快退休,想来她这辈子从来没有为了户口和房子着急过。
人事大姐转过来对另外一个常常相亲的同事说:你看看,一定得找个有户口的!一劳永逸!不用办这个破证!
正在办证的那位同事接过话:对呀,最好还有房有车,没爹没妈,最好连孩子都有了,不用自己生!多一劳永逸!
张晓洁意识到,她们“外地的”跟“北京的”同事,中间还是有道沟。
张晓洁又想起三年前自己刚来的时候。她跟老板和同事去出差,见一些省领导,她看着对方的领导、自己的老板和双方的中层,泾渭分明。对面的领导或是干瘪,或是啤酒肚,或是秃顶,大多眼睛里面没有神采,自己的老板因为注意锻炼和保养,依旧魅力十足。再加上很少被压制,眼睛里面都还是亮的。对面的老处长,摩擦着自己的老茶杯,有的谨慎不做事,有的圆滑,还有人坐在一边不吭声。那些跟她同样年纪的,大都谨小慎微地坐着,不停地记录,适时地给大家倒水。而自己的小领导,也是神采奕奕。
那时她看着自己这边,觉得他们就是自己以后想要成为的样子。既可以实现生活工作的平衡,又能达到事业上的追求。
现在她明白了,这些人年轻时没有为首付和学区房焦虑过的时光。办公室里那些自得其乐的人,全部都有房子,甚至是好几套房子。他们可以忍受工资涨幅慢,可以忍受好几年不升职,因为生活没有逼他们。他们每月收到的租金,就是你张晓洁辛苦加班一个月的收入。他们根本就不用很努力。
成为你们的样子?按照你们的轨迹走,没有办法成为你们现在的样子。以前真的是幼稚。
张晓洁决定辞职。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