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前371-前289),邹(山东)人。他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家学说。当时齐国有稷下学社(学术中心),孟子一度是稷下著名的学者之一。他曾游说列国,但均失败,回来与弟子们作《孟子》七篇。这部书记录了孟子与诸侯、与弟子的谈话。《孟子》后被推崇为《四书》之一,《四书》是千年来儒家教育的经典。
人性善
针对于孔子提出的,每个人应该毫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无条件的做他应该做的事,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行“仁”)。而没有说明为什么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做。孟子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学说。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阐述“性善论”,从而得出:一切人的本质中都有“四端”。“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四端”又充分扩充,就变成了“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
对于人为什么要让四端而不是低级本能自由发展。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只有通过发展“四端”,人才真正成为“人”。
儒墨的根本分歧
墨家主张爱无差等,而儒家主张爱有差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根本的分歧便是,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而然地发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
墨家从功利主义出发,强调超自然的和政治的制裁以强迫和诱导人们实行兼爱,也与儒家为仁义而仁义的原则不合。
政治哲学
孟子像亚里士多德一样,主张“人是政治的动物”,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中才能发展这些人伦。国家是一个道德组织,国家的元首必须是道德的领袖。因此,儒家的政治哲学认为,只有圣人才可以成为真正的王。君若没有圣君的必备的道德条件,人民在道德上就有革命的权利。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王道。“王、霸”是两种治道。圣人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只是圣人实行爱人、实行忠恕的结果。“内圣外王”,“内圣”是就其个人修养方面说,而“外王”则是强调在社会上的功用。
神秘主义:
孟子及其学派所讲的天,指的是道德宇宙。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换句话说,一个人通过充分发展他的天性,就不仅知天,而且同天。一个人也只有充分发展他的不忍人之心,他才内有仁德。要达到仁,最好的方法是行忠恕。通过行忠恕,他的自我、自私,都逐步减少了。一旦减无可减,他就感觉到再也没有人与我的分别,再也没有人与天的分别。这就是说,他已经与天,即与宇宙同一,成为一个整体。由此就认识到“万物皆备于我”。从这句话我们看到了孟子哲学中的神秘主义成分。
“浩然之气”是孟子独创的名词。它到底意指什么,连孟子也承认说:难言也。这种“浩然之气”虽然神秘,但仍是每个人都能养成的。因为浩然之气不是别的,而是充分发展了的人性。人性基本上又是相同。养浩然之气的方法有两个方面,一是,知道,“道”就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道。一是,孟子叫做“集义”,就是做一个天民在宇宙中应当做的事。一个人能够“知道”而且长期“集义”浩然之气自然而然地产生。